第167章 新窑(2 / 2)

陈睿笑着点头:“今年还按去年的规矩,够标准的,价格不会有太多变化,你们尽管多种,收果的时候,新坊的验果场就在沣河对岸,运过去方便得很。”

“那可太好了!”旁边的几个妇人凑过来,手里还挎竹篮。

“俺们打算在屋前屋后的空地上种些山楂苗,山楂秋天收了也能换钱吗?”

“能,山楂果也能酿酒,可以多种些。”得到陈睿肯定的回答,妇人们都很高兴。

顺着大路往太平村走,那边的景象也差不多。

见了陈睿,村正刘老汉赶紧迎上来:“郎君您等下,我有种子给您看看。”

转身回了家里拿出来一个布袋,从里面抓出一把种子,“这是俺亲戚从蜀中带回来的种子,叫蜀粟,说是不占地方,耐旱好种,种山坡上都行,一亩地能打两三石粮。就是不好吃,俺煮了半斤,吃起来喇嗓子,您看有用没有?”

陈睿看了看,这不是高粱吗,回答说:“这种子做粮食不怎么合口味,不过最大的用处是酿酒,种子有多少?”

刘老汉说:“就不到五斤。这东西真能酿酒?”

“真的,这东西长得高,耐旱产量也不错,又叫高粱,拿来酿酒最合适不过了。数量不多,那得先育种留种,今年就先留种。以后可以多种。您这四五斤也最多就能收五百斤的样子,到明年就能种上百亩,今年好好育种吧!”

“哎呀!早知道能酿酒,俺就不煮了吃了,这浪费了半斤种子。这有郎君的话,咱就放心了。”

陈睿接过刘老汉手里的高粱种子,指尖捻起几粒细看——颗粒饱满,呈红褐色,表皮带着细密的纹路,正是酿酒的好原料。

“这高粱酿酒,酒味醇厚,后劲足,烧春坊正缺这个。”他将种子放回布袋,递还给刘老汉,“您这五斤种子,可别再煮着吃了,得当成宝贝似的育种。”

刘老汉赶紧把布袋揣进怀里,拍了拍衣襟:“那是自然!俺这就找块最肥的地,单独圈起来育种。俺都记下了,保证一粒种子都不糟蹋。”

旁边的村民们听说是能酿酒的好东西,都围了过来。

有个年轻后生问道:“郎君,这高粱种出来,真能跟猕猴桃、山楂一样换钱?要是能,俺家那几亩坡地也想种,那边缺水,种别的总歉收。”

“能换钱,而且价错不了。”陈睿道,“烧春坊酿的酒,往后要供宫廷和边贸,用量大得很,单靠别处收杂酒过来也费劲,本地能种,既能省运费,你们也能多份收入。今年先育种,明年太平村要是能种出百亩高粱,我来教你们怎么晾晒、储存。”

刘老汉越听越高兴,拉着陈睿往自家地里走:“郎君您看,这块地是坡地,也在沟渠边上,,是不是适合育高粱?俺明天就去翻地,开春就浸种。”

陈睿跟着他走到地头,蹲下身捻了把土,土粒松散,掺着些细沙:“这地合适,排水好,高粱怕涝,就喜欢这样的土。浸种时记着,水温别太高,摸着手不烫就行,泡到种子发胀、露白芽就捞出来,埋的时候别太深,一寸土就够,太深了芽顶不出来。”

又继续说道:“育种的事要是有难处,就去找马大人,他管着果酿坊的事,会派懂农事的人来指导。等高粱种成了,太平村说不定能成关中的高粱基地。”

交代完要说的事,离开太平村,刘伯牵着马,笑道:“郎君您看,这才开春,村里就忙得跟啥似的,往年这时候,大伙怕都还在家猫冬呢。”

陈睿翻身上马。

“日子有奔头,谁还肯闲着。都想把家里的日子过好,只不过苦于没有门路。”陈睿轻轻夹了夹马腹,“各个工坊一开工,村民们就有活干,干活多就挣钱多;山药、猕猴桃、山楂、高粱、水稻、粟米种好了,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农产品卖了也有钱赚。有钱有粮,这两样凑齐了,日子才能踏实往前过。”

“郎君说得在理,不是以前大家不辛苦,以前大家反而更辛苦,一年下来,别说剩钱了,还混不饱肚子。郎君来了,才让这两个村子的庄稼人好过了一些。都是托了郎君的福。”刘伯越说越激动,越发觉得小九深不可测起来。

“刘伯,这天下,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人还很多啊!”陈睿感叹了一句,不再说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