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穿越大唐成小道士 > 第35章 太极殿上献奇策

第35章 太极殿上献奇策(2 / 2)

内侍接过蓝布包,呈到李世民面前。

李世民打开一看,见里面是厚厚一叠宣纸,上面用工整的小楷写着几十道菜谱,从家常的番茄炒蛋,到稍复杂的酸菜鱼,步骤清晰,连火候的大小都标注得明明白白。

“有心了。”李世民翻了几页,笑着对旁边的内侍道,“拿去给御膳房的总管,让他照着做几道,改日给朕换换口味。”

他虽口中称赞,眼里却并无太多波澜——帝王之家,山珍海味早已尝遍,几道新菜式,还不足以让他太过动容。

“你那马蹄铁想得不错,很有用。朕已经着将作监全力打造,以后还有什么有利军国之物,尽管呈上来,朕定当不吝赏赐!”

陈小九看在眼里,心下有了计较,不过心里早有准备。

他知道,仅凭菜谱,难以真正打动这位开创贞观之治的帝王。

他深吸一口气,既然老李你这么说,我就不藏拙了,决定抛出真正的“杀手锏”。

“陛下,”他抬起头,目光直视李世民,虽仍带着敬畏,却多了几分笃定,“小臣斗胆,敢问陛下一句——您……缺钱吗?”

这话一出,殿内瞬间安静下来,落针可闻。

杜如晦的脸色微微一变,似乎想呵斥他失言,却被李世民抬手制止了。

李世民的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饶有兴致地打量着他,缓缓道:“朕富有四海,天下所出,皆为朕所用。你说,朕会缺钱吗?”

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仿佛这一问,就足以让寻常人吓得魂飞魄散。

陈小九却没有退缩,他再次躬身,声音却越发清晰:“陛下富有四海,自然不缺金银。可臣听说,近年来突厥连年袭扰我大唐,军饷耗费巨大;又逢关中大旱,赈灾粮草动用甚多;陛下为节省开支,不仅未曾重修宫殿,还遣散了不少宫女——由此可见,朝廷的用度,其实并不宽裕。”

他顿了顿,见李世民神色未变,继续道:“臣以为,陛下是‘有钱’,却也是‘没钱’。有钱,是因天下物产皆归陛下;没钱,是因未能将物产的价值,发挥到极致。”

“哦?”李世民的眼神彻底亮了,身体微微前倾,“你倒说说,如何能让物产发挥极致?”

杜如晦也露出惊讶之色,显然没料到这个少年竟能说出这般话来,看向陈小九的目光多了几分凝重。

殿内几人作为朝廷重臣,自然知清楚近几年,天灾不断,加上边疆不稳,内忧外患,国库所剩无几。但一时也没有太多好办法,只能内修勤俭,外拓商贸,静静等待时日方可起效。

陈小九知道,李世民对自己说的已经感兴趣了。

他定了定神,缓缓道:“臣有一法,可让朝廷的收入倍增,且不增百姓赋税。”

“!!!”

左边的中年大臣沉不住气了,发话问道:“是何良策?”

“臣有一法,可把粗盐提纯为精盐!”

“精盐?”李世民皱眉,“盐乃国之命脉,如今官盐由朝廷专营,价虽高,却也稳定,何来提纯一说?”

“陛下”陈小九道,“如今百姓使用的的官盐,多是粗盐,更甚者,咱们军士使用的还是醋布。粗盐里面混着泥沙、苦味的杂物,不仅味道苦涩,久吃还伤脾胃。臣的法子,可将粗盐中的杂质去除,得到雪白纯净的精盐。比寻常盐湖盐池的盐更加纯正!”

他伸出手指,在地上比划着:“精盐味纯,用量少而味足,百姓定然乐于购买;且精盐不易潮解,便于运输储存,可远销至西域、岭南等地,换取胡商的金银、香料;更重要的是,精盐可按品级定价,上等精盐售予富贵人家,中等售予寻常百姓,既不影响民生,又能为朝廷增收。”

李世民的呼吸急促,他盯着陈小九,眼神锐利如鹰:“你说的法子,当真可行?”

“臣不敢欺瞒陛下。”陈小九肯定道,摸出小本子,“只要熬臣记录方法按步骤操作,就可以得到精盐!”

殿内静得能听见香炉里火星爆开的声音。甘露殿内的檀香还在袅袅升腾,陈小九站在殿中,看着李世民将那画着滤盐之法的纸反复翻看,指尖划过图样上的木架与麻布,呼吸声在寂静中格外清晰。

李世民沉默了片刻,忽然猛地一拍龙椅扶手,笑道:“好!好一个陈小九!若你所言属实,这可真是利国利民的大功!”

他起身走到陈小九面前,这位身高八尺的帝王,居高临下地看着他,眼神里满是激动:“朕问你,一石粗盐,能提纯出多少精盐?”

“若是粗盐纯度尚可,一石粗盐,至少可提约摸六斗精盐。”陈小九道,“且精盐味道更足,看似少了四斗,实则价值远超一石粗盐。寻常人家做菜,放往日一半的量就够味,实则更经用。”

“六斗……”李世民喃喃道,眼里闪过精光。他清楚,朝廷每年产盐百万石,若真能一石粗盐提纯出六斗精盐,仅此一项,就能为国库增收多少?更别说远销草原西域的利润了。

指尖在案几上叩出轻响,“朝廷每年产盐八十万石,若都提纯成精盐,算下来就多了……”他转头看向左边,“玄龄,你算算,这中间能多出多少利?”

房玄龄早就在心里默算,闻言躬身道:“陛下,如今粗盐市价每石五百文,盐池精盐每斤市价一百文,但是不能这么算,若是就按每石两贯算,八十万石粗盐可出近五十万石精盐,仅此一项,就能多增六十万贯。何况精盐用途更广,卖给染坊、药铺的价钱能更高,长远来看,岁入估计能翻两倍。足够给边军添十万副甲胄,或是修百座粮仓!不过,陛下,此事关乎国本,需谨慎行事。可先让陈小郎君试验一番,若真能成功,再想办法售卖不迟。且此事需严格保密,一旦消息泄露,恐被盐商、世家钻了空子。

“翻两倍……”李世民眼中精光一闪,猛地站起身,龙袍下摆扫过金砖,带起一阵微风,“好!好个陈小九!你这法子,若是成了,比打一场大胜仗功劳大!”

李世民目光再次落在陈小九身上,语气郑重,“陈小九,朕命你负责此事,先在宫中安排一院落试验。所需器具、人手,任凭你调动,朕要亲眼看着,这粗盐如何变成你说的精盐!另外,调一队玄甲军去附近守着。”

“臣遵旨!”陈小九叩首领命,心里一块大石终于落地,后背的冷汗浸透了锦袍,却觉得浑身轻快。

李世民又道:“此事关乎朝廷钱袋子,绝不可外传。从今日起,你暂住宫中偏殿,待试验成功,朕另有封赏!”

“谢陛下!”

看着陈小九跟着内侍退出大殿的背影,杜如晦忍不住道:“陛下,这孩子年纪轻轻,竟有如此胆识,实属难得。”

李世民望着窗外的晨光,嘴角笑意渐浓:“是啊,少年英才,少年英才啊!朕原以为他只懂些奇技淫巧,没想到竟有这般经世济民的想法。若精盐之法真能推行,这孩子,可比打一场大胜仗的功劳还大!”

他转身回到案边上,提笔在纸上写下“陈小九”三个飞白大字,笔力遒劲,他仿佛已看到雪白的精盐堆满国库,看到西域的驼队载着丝绸、精盐,将大唐的威名远播四方。

而此刻的陈小九,正跟着内侍穿过宫道,阳光洒在他身上,暖洋洋的。

他回头望了一眼甘露殿的飞檐,心里忽然生出无限豪情。

提纯精盐,只是第一步。他的脑子里,还装着无数个能让这个时代变得更好的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