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穿越大唐成小道士 > 第27章 听圣旨得封赏

第27章 听圣旨得封赏(2 / 2)

“能从农具到军器,可见你悟性不低。”御史道,“到了长安,将作监里能人众多,你可去多跟他们交流,说不定还能琢磨出更多好东西。”

杨铁信连连应诺,脸上的红得更甚,双手又不知该往哪儿放了。

御史又问起张正堂:“你举荐有功,皇上特授你文林郎,掌镇上教化。你可有什么打算?”

张正堂躬身道:“草民……不,下官定当不负皇恩。回乡后,便着手联合镇上读书人,教孩童们识文断字,更要宣扬忠孝礼义,让乡亲们知国法、明事理。至于劝课农桑,下官已打算引进几种新的物种,试着在镇上推广,若能增产,再向周边村镇普及。”

御史点头道:“好,有这份心就好。地方安定,百姓富足,才是朝廷的根基。”

正说着,仆役来报,宴席已备好。张正堂连忙请御史入席,陈小九、杨铁信作陪。

萧丰端着最后一盘“爆炒腰花”上桌时,御史的在桌上扫视。翠绿的葱段裹着琥珀色的肉片,热气腾腾中飘来一股不同于炖煮的焦香,与他往常吃的蒸肉、炖菜截然不同。

“这菜……倒是新奇。”御史伸手捻起银箸,却没立刻下筷,看向张正堂,“瞧着油亮鲜活,不似寻常炖煮那般软烂,是用了什么法子做的?”

张正堂笑着起身,指着桌上几道菜道:“大人有所不知,这叫‘炒菜’,是近来镇上才有的新吃法,用的正是小九先前琢磨出的铁锅,以旺火快炒,锁住食材本味,吃起来格外鲜香。”

“哦?又是宣德郎发明的?”御史看向身旁的少年,眼中添了几分探究,“宣德郎不仅懂军械,还精于饮食之道?”

陈小九起身拱手道:“大人谬赞,不过是偶然得之。先前见镇上饮食多炖煮,食材鲜味易失,便想着用铁锅旺火快炒,让菜色更鲜活些。没想到试了几次,竟成了气候,如今镇上酒肆学着做,倒让大家多了些口腹之欢。”

御史夹起一块葱爆羊肉,肉片入口鲜嫩,带着葱段的辛香与铁锅的烟火气,与他常吃的清蒸羊肉相比,少了几分腥膻,多了几分利落的鲜香。

“嗯?这滋味……确实不同凡响。”御史眼中闪过一丝讶异,又尝了口旁边的“清炒时蔬”,脆嫩的菜叶裹着薄薄一层油光,带着清甜,“旺火快炒,竟能让菜有这般灵动感,倒是个巧思。”

张正堂在一旁补充:“大人有所不知,这炒菜不仅味鲜,还省时节。寻常炖菜要煨上半个时辰,这炒菜一盏茶功夫就能出锅,能节省些柴火时间呢。”

他看向陈小九,笑道:“宣德郎倒是个有心人,无论是马蹄铁护战马,还是这炒菜便民生,都透着一股子巧思。看来皇上说你‘少年英才’,真是半点不假。”

陈小九忙道:“大人过誉,不过是些日常琢磨的小技,难登大雅之堂。”

“小技?”御史摇头轻笑,“能让战马少损,能让百姓添味,便是大用场。将作监掌器物营造,本就该从这些‘小技’里见真章。你到了长安,若有余力,倒可将这炒菜的法子也说与光禄寺听听,说不定往后宫廷膳食,也能添些新滋味。”

杨铁信在一旁听得咧嘴笑,忍不住接话:“大人说得是!这铁锅还是我打的呢!小九师傅画了样子,我照着捶打,没想到不仅能炒菜,如今连御史大人都夸,真是托了小师父的福!”

御史看向杨铁信,眼中多了几分温和:“杨匠人手艺精湛,铁锅打得匀净光滑,才能让这炒菜有这般火候。可见一事之成,需得有巧思,更得有巧手,缺一不可。”

席间气氛渐渐热络起来。御史边吃边问起炒菜的火候、调料搭配,陈小九一一作答,从“热锅凉油”防粘,到“葱姜爆锅”提香,说得条理分明。

张正堂适时添上几句,说起镇上百姓如今每日盼着酒肆出新菜,连带着杂货铺的油盐都比往常卖得快了。

“寻常百姓能因一口吃食多些欢喜,也是好事。”御史放下银箸,拿起茶盏抿了一口,“民生无小事,柴米油盐里藏着的,正是天下安定的根基。宣德郎能从这些地方用心,难能可贵。”

陈小九心中微动,他原是想让自己换个口味琢磨的炒菜,没想到竟被御史上升到“民生”的层面。看来古人总结的“民以食为天”的道理已经早就根深蒂固。

宴席过半,萧丰又端上一道“糖醋排骨”,琥珀色的排骨裹着透亮的酱汁,酸甜的香气漫开来。御史尝了一块,眉头舒展:“酸甜开胃,比蜜饯更有滋味。这调味的法子,也是你想的?”

“是在熬糖的基础上试出来的。”陈小九道,“小子发现糖加热后能化成酱汁,便试着与醋调和,没想到与排骨相配,竟格外爽口。”

“从制糖到调味,一环扣一环,宣德郎这脑子,当真是转得快。”御史看向张正堂,“文林郎,你这镇上藏着如此人才,倒是福气。”

张正堂笑道:“大人说的是。小九带来的种种新奇巧思,果真是我们这小镇的福星。”

御史放下茶盏,目光扫过桌上的菜,又看向陈小九,缓缓道:“看来宣德郎到了长安,定能给将作监带去些新东西。不止是马蹄铁,便是这炒菜的铁锅,若能改良得更轻便些,说不定用在行军之上也是可以的。”

陈小九心中一凛,没想到御史竟能从一道菜想到军中行军。他起身道:“大人提醒的是,学生记下了。定当琢磨琢磨,看能否让铁锅既合用又轻便,不辜负大人期许。”

御史满意点头,举起酒杯:“好,那本官便等着你的新主意。来,共饮此杯,祝你们此去长安,一切顺遂。”

御史又问了些镇上的风土人情,陈小九等人一一作答。谈及陈小九所作的《元日》一诗,御史更是赞叹不已:“‘春风送暖入屠苏’,意境开阔,难怪杜大人会记挂。到了长安,说不定皇上还会考较你的诗文,你也要有所准备。”

陈小九汗颜,心想这只能把当抄书郎君这一条道走到黑了,却也不好再说什么。

御史见陈小九神色略显局促,倒也没多追问,只笑着换了话题:“说起来,宣德郎年纪轻轻,便有这般见识,想必平日里读了不少书?”

陈小九躬身道:“师父在时,常与我讲述经文,我也经常抄写,学了些文字。师父他老人家以前云游四方,见识广泛,他有本书记载了些杂学,专门记载新奇之事,我对此感兴趣便多留意了几分,可惜道观被毁书也烧没了。”

他不敢说自己来自异世,只能将所学归功于师父的“杂学”,这也是他早已想好的说辞。

“杂记之中藏真意,可见宣德郎并非死读书之人。”御史赞许道,“如今长安城里,不少士子只知吟诗作对,却对民生器物一窍不通。皇上常说,‘文章合为时而着’,若不能解百姓之困、助家国之兴,纵有满腹经纶,又有何用?”

张正堂在一旁附和:“大人所言极是。小九虽年少,却最是务实。先前改良风箱,是帮杨师傅的铁匠铺省些力气;如今这炒菜、马蹄铁,更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杨铁信接话:“小九新做的风箱,比以前我的旧风囊好用太多了。”

“哦?还有新做的风箱?能否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