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禁睡区 > 第330章 饿鬼不吃饱饭

第330章 饿鬼不吃饱饭(2 / 2)

一滴墨晕开,像一滴眼泪。

她脑海里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昨天在市集看到的一幕。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坐在自家门前的矮凳上吃饭,碗里的饭只吃了一半,便将剩下的半碗连同菜叶,倒进了门旁一个破旧的花盆里。

她当时好奇上前询问,老妇人只是茫然地摇摇头,满脸皱纹里写着困惑:“不知道为啥,人老了,饭量小了。就是……总觉得还有人等着我这口饭。”

更诡异的是,司空玥用专业的目光审视过那个花盆,里面长出的几茬韭菜,绿得近乎妖异。

老妇说,这韭菜怎么割都割不完,夜里偶尔还会泛起一股淡淡的、像是锅巴烧糊了的焦香。

一股寒意从司空玥的脊椎升起。

她立刻调转方向,没有回家,而是像一个幽灵般穿行在这座刚刚苏醒的城市里。

她发现,餐馆的厨余垃圾桶里,几乎每一份打包盒里都刻意剩下了一道菜;一个正在吃早餐的孩童,捧着牛奶盒,喝到一半会莫名其妙地停下,对着空气发一会儿呆;一位在公园晨练的老人,用保温杯喝水,也总会习惯性地留一个杯底。

这些人,他们从未见过鬼神,甚至对“禁睡症”的真相都一无所知,可他们的行为,却像被某种无形的指令操控,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当晚,司空玥利用过去的权限,侵入了城市的监控系统。

当她将时间快进到凌晨三点时,屏幕上呈现出让她头皮发麻的一幕——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无数家庭的厨房里,感应灯几乎在同一时间微弱地亮起。

一个个穿着睡衣、双眼紧闭的主妇,如同梦游般打开冰箱或电饭煲,机械地多盛一勺饭或倒一杯水,然后又默默地放回去,不多不少,精准地完成某种仪式,再转身回到卧室,仿佛什么都未发生。

这根本不是习惯,这是一种已经被写入人类基因的,集体无意识的神经反射。

她驱车赶回早已废弃的安宁局分部档案库,在积满灰尘的库房深处,她找到了那份她曾经嗤之以鼻的、被列为“封建糟粕”的唐代《饿灵志》残卷。

借着手电的微光,她翻到其中一页,一行蝇头小楷赫然映入眼帘:“岁逢大疫,地动山摇,百死一生。幸存之民,自发减食,无论贫富,餐必留份,谓之‘留生口’,以安逝者,以防魂归无依,引祸于生人。”

“留生口!”

司空玥拿着残卷的手指因为用力而泛白。她猛然顿悟。

什么“幽冥之眼”,什么神器的恩赐!

那从来都不是什么外来的超凡力量。

那是根植于人类血脉深处,在濒临灭绝的巨大危机面前,被重新唤醒的、最古老的生存本能!

唯有保持一丝永恒的、恰到好处的饥饿,才能让感官维持在最敏锐的状态,才能感知到现实与“里世界”的边界,才能与那些同样在饥饿中挣扎的“存在”达成脆弱的共鸣!

她走出档案库大楼,雨已经停了。

一轮残月挂在洗过的天幕上,清冷如霜。

她将自己的竹编食篮放在台阶上,取出了为自己准备的、最后一份饭菜。

她学着那些人的样子,拿起筷子,只吃了一小口,然后将剩下的大半碗,郑重地放在身旁空着的位置。

月光下,她第一次不是以一个研究者,而是以一个“祭祀者”的身份,对着空无一人的黑暗举起了筷子,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对不起……以前,我总想着修复一切。”

话音未落,她身旁那碗米饭的表面,突然极其轻微地颤动了一下,仿佛在时空的另一端,真的有人与她一同举箸,隔着生死的界限,与她共餐。

而在千里之外的西北荒原,陈三皮正途经一座被焚毁的古代驿站。

在焦黑的断壁残垣与灰烬之中,他看见一株瘦弱的野麦,倔强地从地缝里长了出来。

那麦穗的顶端,因为缺水而微微弯曲,如同一个饥饿的人在鞠躬,穗头精准地指向东方。

他蹲下身,沉默地注视了许久,然后伸手,从那干瘪的麦穗上,摘下唯一一颗还算饱满的麦粒,放入口中。

没有任何味道,干涩,粗糙。

可就在麦粒被嚼碎的瞬间,他的双眼之中,骤然泛起一抹幽蓝与草绿交织的微光,一闪即逝。

是这片被他“投喂”了无数次的土地,终于开始,反哺它的施食者。

这个世界,正在以一种他从未理解的方式,缓慢治愈。

春寒料峭,连绵的阴雨终于有了停歇的迹象,但空气里的湿冷却仿佛渗入了骨髓。

在西南山区,林小满刚刚结束了一趟长途配送,手机APP上却弹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新订单,没有客户信息,没有配送费,只有一条冰冷的路线指引——一条需要连续穿越三座早已废弃的地铁站、无人敢走的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