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被这景象吸引,好奇地围了上来。
一个胆大的孩子,竟哼唱起了那首不知从何而起、却已传遍各地的童谣。
歌声响起的一刹那,教室外风雨交加的山村里,三户人家紧闭的屋门下,门缝里同时透出了青烟,他们各自家里的老旧灶台,竟在无人添柴的情炕下,自己燃了起来。
更遥远的西北戈背,地质勘探队领队赵卫东,终于抵达了他追寻的终点。
这里是一处废弃矿区的遗址,岩壁上因地质变动而断裂的层面,清晰地显露出一道巨大而深刻的裂痕——那形状,竟是一个天然形成的、放大了无数倍的灶纹。
这里,正是当年数百名矿工在绝境中绝食抗议,最终长眠于此的地方。
他将背包里所有采集到的、盛放在不同容器里的乳白色水流,全部汇集起来,沿着那道巨大的石缝,缓缓浇灌下去。
液体渗入岩石,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赵卫东跪在地上,对着这片沉默的天地,用嘶哑的嗓音,低声念出了他沿途从孩童口中听来的那首童谣。
歌声落下的瞬间,大地震动。
温热的雾气从巨大的灶纹裂缝中升腾而起,在半空中,雾气凝聚成一个模糊的、穿着研究员白大褂的女性残影。
司空玥的身影比任何时候都要淡薄,仿佛下一秒就会被风吹散,她的声音直接响在赵卫东的脑海里,轻得像一声叹息:“你不是一个人在等火。”
话音未落,以这片戈壁为中心,在全球二十四个国家的地图上,二十四处性质相似的、尘封着集体苦难记忆的遗址——古战场、饥荒纪念碑、沉船点——同步燃起了冲天的幽蓝焰柱。
火焰中,无数人影幢幢,统一做着同一个动作:鼓起腮帮,对着天空,用力吹气。
赵卫东仰头望着被蓝焰映照的星空,滚烫的泪水顺着他饱经风霜的脸颊滑落。
他喃喃自语:“我们一直以为文明是靠权力和刀剑维持的……原来不是……原来靠的是一口不肯凉掉的饭。”
安宁管理总局内部,一条看不见的裂痕正在扩大。
越来越多的基层人员,在目睹了“蓝焰事件”背后那令人动容的真相后,内心发生了动摇。
一些人开始私下加入“暖灶行动”,甚至利用职务之便,在系统中标注某些“灵异高发区域”为安全,为那些深夜留下食物的骑手提供庇护。
一名负责档案整理的女管理员,在调取陈三皮最原始的死亡记录时,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
在官方尸检报告的最后一页空白处,多出了一行用钢笔手写的娟秀字迹,笔迹她认得,属于那位早已牺牲的司空玥顾问。
那行字写着:“他喂活了比自己多一万倍的人。”
女管理员的心脏猛地一缩。
她犹豫了很久,最终将这一页复印,趁着无人注意,悄悄贴在了内部食堂的公告栏上。
当天晚上,食堂的老师傅一反常态,在正常供应结束后,又多煮了三大锅热粥,并在窗口留下一张纸条:“送给所有值夜班的兄弟,免费。”监控显示,就在热粥被一抢而空后,空无一人的打饭窗口上方,空气扭曲了一瞬,形成一个极其模糊的人影轮廓,对着食堂的方向,仿佛微微点了点头。
深夜,凌晨四点。
林小树结束了最后一单配送,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狭窄的出租屋。
他习惯性地打开手机,点开那个由他创建的、名为“暖灶地图”的简易程序。
地图上,代表着“暖灶点”的“○|”符号,已经密密麻麻地遍布了整座城市的脉络,宛如一张在黑夜中重新亮起的星图。
他欣慰地笑了笑,正准备去洗漱休息,忽然,一阵极其轻微的、像是木柴燃烧时发出的“噼啪”声,从厨房的方向传来。
他浑身一僵,睡意全无。
这间屋子只有他一个人,灶台用的是煤气,根本不可能有这种声音。
他抄起门边的一把雨伞,蹑手蹑脚地走向厨房。
门推开的一瞬间,他愣住了。
只见那冰冷的煤气灶台上,不知何时,正燃着一小簇跳动的、无比熟悉的幽蓝色火焰。
火焰之上,锅里盛放的清水正微微沸腾,冒着热气。
而就在锅的旁边,静静地放着一只陌生的、却又让他感觉灵魂都在颤抖的旧饭盒——那是一只铝制的、边缘已经有多处凹陷的饭盒,是他父亲生前在工地上用了十几年的那只。
火焰轻轻地跳动着,光影摇曳间,两个模糊的字影在饭盒上方的空气中浮现,停留了片刻,又缓缓消散。
“好孩。”
林小树站在原地,一动不动,仿佛被钉在了地板上。
窗外,黎明前最深沉的黑暗中,这座庞大都市里无数老旧的街区、城中村的角落里,一扇扇窗户背后,无数人家的灶台,同时亮起了微弱的光芒,如同一双双沉默的眼睛,在大地上缓缓睁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