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猛地想起了什么,从防水包里翻出一本泛黄的资料复印件。
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家一批紧急救灾物资的配发记录,其中有一整个批次的铁锅,在运输途中因沙暴而不知所踪,成为了历史悬案。
锅底的编号,与那批失踪物资的记录,完美吻合。
赵卫东取出录音笔,播放了那首从资料里找到的、属于那个死去母亲的童谣。
歌声在空旷的戈壁上响起,他手中的半截铁锅,竟发出了“嗡嗡”的共振声。
锅底的沙土下,一缕更加浓郁的乳白色水流,缓缓渗出。
真相如同一道闪电,击穿了他的认知。
这不是什么超自然现象。
这是历史的伤痕,是大地吸收的记忆,是饥饿这种最原始的痛苦,在天地间留下的共鸣!
他撕掉了笔记本上那页写着《关于西北地区不明能量异常活动的初步报告》的草稿,颤抖着,在崭新的一页上,郑重写下了新的标题——《饥饿记忆地理图谱》。
安宁管理总局,技术分析部。气氛压抑得像一块铅。
巨大的屏幕上,二十七个红点在全球地图上闪烁。
技术人员将这些“蓝焰事件”的爆发点位数据,与人类有记录以来的历史数据库进行比对后,得出了一个让所有人不寒而栗的结论。
这些点位的空间分布,与历史上所有发生过大规模饥荒、惨烈绝食抗议、以及劳工因饥饿而暴动的事件地点,重合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九。
“这不是某个单一的高阶‘禁忌存在’所为。”一名戴着黑框眼镜的年轻研究员,鼓起勇气提出了自己的假设,“它的能量波动模式是离散且共振的,更像是一种……一种遍布全球的‘集体创伤记忆’,在某个未知条件的触发下,被同时激活了。”
“荒谬!”部门主管猛地一拍桌子,怒斥道,“集体创伤?你的意思是,我们的敌人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情绪?这是在动摇总局行动纲领的根基!把这些资料全部列为最高机密,销毁所有备份!”
年轻研究员默默地闭上了嘴。
但当晚,他回到家中,正准备泡一碗面当宵夜时,厨房里那台崭新的智能燃气灶,“啪”的一声,自行点燃。
幽蓝的火焰,映照在客厅的墙上。
墙上挂着一张全家福,照片里,他那位早已过世、经历过三年困难时期的祖母,嘴角的笑容似乎微微动了一下。
他浑身僵硬地回到电脑前,屏幕已经自动亮起。
一个新建的文本文档里,光标在末尾闪烁,前面只有一行自动生成的黑色宋体字。
“你说对了。”
深夜,林小树骑着车,来到了城市远郊的一处废弃工棚。
这里是当年父亲打工时出事的地方,如今只剩下一片齐腰的杂草,和工人们曾经用来烧水做饭的一个破旧铁桶。
他从外卖保温箱里,取出一碗还冒着热气的阳春面,小心地放在铁桶边上。
没有复杂的仪式,他只是像对一个活生生的人那样,轻声说了一句:
“爸,还有兄弟们,吃饭了。”
话音落下,那锈穿了底的铁桶内部,悄然浮现出一点幽蓝的火星。
火星没有燃烧,只是如萤火虫般,缓缓爬升,绕着面碗的碗沿,温柔地盘旋一圈,然后无声地熄灭。
林小树低头,点亮手机屏幕。
那个简陋的系统界面,弹出一条新的提示。
“订单进度:1/∞”
一比无限。他看着这个符号,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平静。
远处黑暗中,一只瘦骨嶙峋的野猫,悄无声息地出现,它没有吃面,只是用嘴叼起了那个空碗,转身走向了更深、更黑暗的废墟。
在它消失的方向,仿佛回应一般,另一簇微弱的火光,悄然亮起。
林小树跨上电动车,拧动电门,融入沉寂的夜色。
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
回到出租屋,他洗了把脸,重新打开了那个属于他的外卖系统。
界面刷新后,日常的、来自各个平台的订单列表之间,赫然多出了三条全新的、散发着淡淡金光的置顶订单。
它们的格式与众不同。没有商家,没有取餐地址,也没有顾客电话。
只有一个冰冷的名字,和一个无法在任何地图上被定位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