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禁睡区 > 第189章 锅冷了也得留口热气

第189章 锅冷了也得留口热气(1 / 2)

立夏后的头两日,村口的换饭亭成了整个村子,乃至方圆十里最有人气的地方。

孩子们视守灶为最光荣的游戏,轮流添柴,用蒲扇把火星扇得噼啪作响。

老人们则搬来小马扎,围坐一圈,用一辈子积攒下来的陈年旧事,换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饭。

就连邻村那些腿脚还算利索的,也宁愿徒步一个多小时,只为来这片用油布和木板搭起的脆弱屋檐下,感受那点久违的、不掺杂任何交易的烟火气。

然而,希望的火苗总是格外孱弱。

第三天夜里,子时刚过,守夜的老人打了个盹,再睁眼时,灶膛里烧得正旺的火焰竟已悄然熄灭,连一丝余温都未留下。

他凑近一看,心脏骤然一缩。

锅底那层厚厚的、记录着三日炊火的积灰,被人用某种利器整整齐齐地刮去了一层,平滑如镜,像是在刻意抹除一段本不该存在的历史。

次日清晨,更大的恐慌在人群中蔓延。

挂在亭子口的木牌,那行用木炭写下的“换饭亭——你说故事,我做饭,不收钱”,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取而代之的,是一道横贯木牌的焦痕,不深,却黑得触目惊心,仿佛被一只无形而滚烫的手指,用力地、不耐烦地抹了过去。

留守的孩子们被吓坏了,再不敢靠近灶台。

老人们则唉声叹气,说着些“不该惊动土里的东西”、“人间烟火扰了清净”之类的丧气话。

不过一夜之间,那曾聚满人气的亭子,便彻底空了。

消息通过一个返城探亲的年轻人,辗转传到了司空玥的耳朵里。

她立刻调出了覆盖全国的《夜炊纪要》实时共鸣图谱。

屏幕上,三千七百二十一个代表着“夜炊”灶台的光点,如同一片稀疏的星河。

她将时间回溯到事发当夜,果不其然,就在那个精确的时间点,所有代表新生灶台的银色脉络,都发生了一次几乎无法察觉的同步微颤。

那不是能量的爆发,更像是一次系统性的清扫,一种冰冷、高效、不带任何情感的“清道夫”意识,正在精准地修剪那些生长在秩序边缘的、最微弱的火种。

返城的绿皮火车上,陈三皮靠在窗边假寐。

过道里,两个乘务员压低了声音闲聊:“听说了吗,前头那个村子里的亭子,邪门得很。说是没人点火,锅里的水自己就滚了,后来又自己灭了,连牌子都烧了。”

“肯定是闹鬼,那地方死人多。”

陈三皮眼皮未动,揣在怀里的手,却悄然摩挲着那枚铝制的“免单”饭盒。

自从神性被剥离,它就成了一块普通的废铁,再无异动。

可就在方才,乘务员提到“水自己滚了”的瞬间,它的内壁竟传来一丝微弱的、几乎被忽略的温热。

他脑海里瞬间闪过城南桥洞下,那碗只加了报告纸的白水粥,以及水面倒影中那张只有嘴巴的、痛苦扭曲的脸。

他终于明白,那不是鬼魂来了。

是“饿”还在。

而现在,有某种东西,正试图把这份最原始的“饿”,从人间彻底擦掉。

火车在下一站临时停靠,他拎起那个破旧的工具包,没有丝毫犹豫,挤下人群,走向了通往村落的另一条路。

深夜,月色被浓云遮蔽。

陈三皮独自一人蹲在换饭亭外的一片荒草丛中,像一尊没有生命的石像。

子时三刻,周遭的虫鸣声戛然而止。

空气骤然凝滞,温度凭空降了至少十度。

地面上,一层薄霜般的诡异物质开始浮现,那不是冰,也不是露,而是一种细密如灰烬的白色粉末。

它们不受重力影响,缓缓从地上升起、聚拢,在亭子中央勾勒出一个半透明的人形。

那东西没有五官,没有四肢,只是一个模糊的轮廓。

唯有胸口的位置,是一个明显的凹陷,黑洞洞的,仿佛那里曾有的东西被硬生生挖走,只剩下一种永恒的、对填充的渴求。

它动了。

动作机械而僵硬,像一段被设定好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