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锦瑟之谋 > 第153章 殿前风波

第153章 殿前风波(1 / 1)

恩科放榜之日,皇榜之下,人头攒动,自然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无数目光在那一长串名字上急切地搜寻着,欢呼声、叹息声、啜泣声交织在一起。王伦之名,赫然列在二甲中等位置,不算特别冒尖,未能跻身一甲或二甲前列引起轰动,却也足够获得进士出身,稳稳地步入仕途。这个名次,既不会太过惹眼,又达到了基本目的,安排得可谓巧妙。

然而,就在放榜次日,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在金銮殿上掀起。都察院一位素以刚直不阿、敢于犯颜着称的御史,手持玉笏,毅然出列,声音洪亮地弹劾吏部侍郎王明远,称其涉嫌泄露恩科试题,徇私舞弊,并列举了数条看似颇有说服力的证据,包括其侄王伦考前与多位可能接触试题的官员(虽未直接点名,但暗示了礼部相关人员)密会,以及王伦试卷中某些论调与疑似泄露的试题范围高度契合,远超其平日水准等等。

此举如同在滚油中滴入冷水,朝堂瞬间炸开了锅。王明远显然是早有准备,闻言立刻出班,跪倒在地,矢口否认,痛哭流涕地表示自己蒙受不白之冤,痛心疾首地陈述自己为官多年的清廉与勤勉,反指该御史是受人指使,或为博取直名,构陷国之重臣。支持王明远的官员们也纷纷出言辩护,认为御史所言皆是推测,证据薄弱,不足为凭,要求皇帝严惩诬告者。朝堂之上,两派争论不休,唾沫横飞,乱成一团。

萧景玄高坐龙椅,面色阴沉如水。科举舞弊,是他绝不能容忍的底线,这关乎朝廷取士的公平,关乎天下的民心向背。他厉声喝止了朝臣的争吵,目光锐利如刀,缓缓扫过伏地痛哭的王明远和那位梗着脖子、一脸正气凛然的御史。“兹事体大,关乎国体,不可偏听偏信,亦不可空口无凭。”他声音冰冷,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着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会同彻查此事,务必将此事查个水落石出!在王明远审查期间,暂卸侍郎之职,于府中听候审查,不得外出。在事情未明之前,任何人不得妄加议论,扰乱视听!”

他采取了最稳妥的方式,既表明了彻查的决心,安抚了清流一派,也暂时控制了局面,避免了朝堂进一步分裂。退朝后,萧景玄心情郁结,想到科举之弊,想到朝中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心中烦闷不堪,信步走着,竟不知不觉来到了女学附近。

此时,沈芷衣正在给宫女们讲解一篇前朝关于水利建设的着名策论,她并非照本宣科,而是结合当下南北漕运的实际情况,分析其中的利弊得失,见解精辟,言语生动,引得一众宫女听得聚精会神。萧景玄站在窗外静静聆听,沈芷衣清晰而富有条理的声音,似乎将他心中的烦躁抚平了些许。

待课程结束,宫女们行礼退下后,他方才走了进去。沈芷衣见皇帝突然驾到,神色间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与愠怒,便猜到了七八分。她挥退左右,亲自为他斟上一杯刚沏好的清茶,轻声问道:“陛下眉宇不展,可是为今日朝堂之事烦忧?”

萧景玄接过茶杯,并未立即饮用,而是叹了口气,将朝堂上的争议和目前的困境大致说了一遍,末了冷笑道:“查明真相?只怕是各方势力纠缠拉扯,最后推出几个无足轻重的小角色当替罪羊了事!王明远背后站着谁,他那些同年、座师,还有宫里宫外那些与他利益攸关的人,朕心里清楚!”

他看向沈芷衣,目光深邃,带着一丝探究:“芷衣,你常在宫中,又掌女学,与宫外人等亦有接触,消息灵通。对此事,抛开朝堂上那些冠冕堂皇的话,你可有不同见解?”沈芷衣心中微凛,知道皇帝这不仅仅是在倾诉,更是在试探她的立场和能力,或许,也存了借助她手中那些不见光的力量来打破僵局的心思。

她斟酌着语句,将关于王伦考前密会、其才学与成绩不符的疑点,以及婉如发现的,关于王明远门生张迁参与试卷誊录这条关键线索,以“臣妾近日管理女学,与宫人接触较多,偶有听闻一些零碎消息,不知当讲不当讲”的方式,委婉而清晰地点了出来,并未提及那封最关键的密信,那是她最后的底牌。

萧景玄听完,沉默良久,指尖无意识地在茶杯边缘摩挲着,眼中闪过一丝冰冷的寒光。“朕知道了。”他放下茶杯,站起身,居高临下地看着沈芷衣,“你提供的这些‘零碎消息’,很有用。继续留意,若有新的发现,无论巨细,可直接向朕禀报。”说完,他便转身离去,步伐比来时坚定了许多。

沈芷衣知道,皇帝已经抓住了她递出的线头,接下来的调查,将会在她无形的影响下,走向更深、更隐秘的水域。而她自己,也通过这次对话,更深地卷入了这场牵涉广泛的朝堂博弈之中,无法再完全置身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