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捧着账本,算得满头大汗:“爹,就咱这一辈,亲王、郡王、镇国将军……加起来已有三百多口,每年岁禄就得三十多万石。按子生孙、孙生子算,再过百年,怕是要……要过万啊!”
朱棣倒吸一口凉气。他一直觉得父亲定的宗室福利“太厚”,可每次想改,都被大臣们以“祖制不可违”顶回来。那些腐儒捧着朱元璋的《皇明祖训》,指着他的鼻子骂“不孝”“忘本”,他这皇帝当得束手束脚。
“难啊……”
朱棣揉着眉心,满眼疲惫。不改吧,宗室人数像滚雪球,迟早要拖垮国库;改吧,又要被骂“违背祖制”,落下千古骂名。
父亲定下的制度,成了套在他头上的枷锁。他看着光屏上那些“蠢笨如猪”的后世子孙,突然觉得——或许,父亲当年错了,错在把子孙护得太好,反而让他们失去了生存的本事。
【弹幕里,网友们的评论一针见血:
“朱元璋:我疼子孙有错吗? 现实:没错,但疼成了养猪,就错了。”
“藩王:我什么都不用干,国家养我,我为啥要懂打仗?为啥要捐款?”
“朱棣:这题我不会啊!改了被骂,不改亡国,太难了!”
“本质是制度问题:福利太好让人失去斗志,圈禁太严让人失去见识,猜忌太深让人不敢作为。”】
朱元璋看着弹幕,脸色由红转白,再由白转青。他终于明白,天幕不是在骂他的子孙,是在骂他定的制度。
他想让子孙“享福”,却把他们养成了“废物”;他想让藩王“护国安邦”,却用猜忌和圈禁折断了他们的翅膀。
“朕……朕错了吗?”
他喃喃道,声音里没了之前的暴怒,只剩下茫然。他想起自己小时候饿肚子,最大的愿望就是“顿顿有饭吃”
所以他给子孙最好的俸禄;他怕子孙像他一样受欺负,所以给他们最高的地位。可这些“好”,最终却成了葬送大明的毒药。
朱标轻轻拍着他的背:“爹,您没错,只是……时代变了,人心也变了。再好的制度,也得跟着变才行。”
朱棣在燕王府,看着朱高炽递上来的“宗室减禄方案”,犹豫了半天,终究还是叹了口气,把方案压了下去。他知道,自己暂时还改不了这制度,只能先忍着,等以后找个机会再说。
朱元璋还坐在龙椅上,望着空荡荡的殿门。他仿佛看到了百年后那些锦衣玉食的藩王,看到了他们在国难当头时的冷漠与愚蠢,也看到了自己亲手种下的苦果。
或许,真正的“护佑”,从来不是把子孙护在温室里,而是让他们经历风雨,懂得担当,知道这江山的重量——可惜,他明白得太晚了。
各朝代的帝王们,看着这一幕,心里都沉甸甸的。他们或多或少都有宗室、藩王的问题,朱元璋的教训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溺爱”与“僵化”的可怕。
李世民对长孙无忌道:“以后咱大唐的宗室,不能只给俸禄,得让他们去地方历练,去军中任职,绝不能养废了。”
刘邦则对吕雉道:“看来分封这事儿,得常换常新,不能一成不变。回头让刘盈多学学,别学朱元璋那套死板的。”
而朱元璋,在沉默了许久后,终于对朱标道:“标儿,记着,以后给子孙的,不能只有银子和封地,得有本事,有骨气,有一颗知民间疾苦的心……不然,再多的富贵,也守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