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钝槊和墨香(1 / 2)

「公元648年,贞观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大唐中书令、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与世长辞,终年七十岁。」

「临终之际,唐太宗亲至其病床前握手诀别,留下了“房谋杜断”时代最后的绝响。」

「房玄龄去世后,李世民为之废朝三日,追赠太尉,谥号“文昭”,陪葬昭陵。」

——钝槊——

甘露殿内,御香袅袅。

文武百官正襟危坐,听着御座之上宣布早已议定的国事。

这些军国要务这些事情一向与旁人是无关的。

大多早已由陛下与几位宰相大人在小黑屋内定下章程,此刻的朝会,更多是晓谕众臣,走个过场。

“陛下......”

就在诸位大臣闭目凝神之际,一名内侍步履仓促地闯入殿中,朝着李世民躬身行礼,拜道:

“张都督去世了。”

“谁?”

“襄州都督,邹国公……张公谨,张公……薨了。”

李世民愕然起身,手中的玉圭不慎滑落,在寂静的大殿中发出清脆的声响。

公谨......当年玄武门的那天清晨,带着七百府卫冲在最前面的人。

他茫然地望向殿外,目光仿佛穿越了宫墙,看到了遥远的襄州。

那张总是带着豪迈笑容的面容,此刻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群臣侧目看去跪在地上双手呈递急信的小内侍,文武盈朝的大殿上此时竟然显得有些空旷。

“公谨......”

大唐皇帝茫然起身,神色哀痛,轻声道:“朕要往长安南郊,亲自为公谨致哀。”

群臣默然,空气中弥漫着无声的哀戚。

有司却硬着头皮奏报:“陛下,今日……乃辰日。”

“依《阴阳书》所载,辰日……禁忌哭泣,此乃风俗所忌,恐招不祥。”

“哦?有何不妥?”

李世民抿了抿嘴,收敛下哀伤的表情,目光变得坚定。

他看向殿中众人,一字一句地说道:“君与臣,犹父与子。情发于衷,安能避忌辰日?此等虚礼,若阻人伦至情,不要也罢!”

有司退去。

大唐皇帝不再理会任何劝谏,拂袖下令:

“备驾!”

「公元632年,贞观六年,大唐邹国公,襄州都督张公谨病逝于任上,年三十九岁。」

「这位在玄武门之变前,为李世民密卜吉凶,灼龟现兆,并力排众议,坚定锁闭宫门以定大局的从龙功臣,就此溘然长逝。」

「唐太宗闻讯悲恸,不顾辰日禁忌亲临致哀,后追赠其左骁卫大将军,谥号为襄。

因深切思念其旧日功勋,特改封为郯国公,陪葬昭陵。」

——墨香——

“雪浸染万千华光钟声塑佛龛......”

贞观十二年的初夏,蝉鸣初起。

弘文馆内墨香依旧,只是往日那位总是坐于东侧书案后,执笔抄录《群书治要》的耄耋老者,已许久未曾出现了。

两仪殿

李世民斜躺在软座上,一手托腮,漫不经心地翻阅着手中的奏疏。

看到烦心处,这位大唐天子忍不住蹙起眉头,将案牍往桌上一搁,长长叹了口气。

那神情,像极了被课业困扰的学子。

今日,偌大的殿内依旧只有房玄龄一人陪着他批阅奏章。

“虞世南这小老儿,好久没来和朕说笑了!”

李世民忽然直起身,语气里带着几分埋怨。

房玄龄从文书中抬起头,眯着眼笑了笑:“是啊!好久不见虞公了。”

忙啊,都在忙......

还是忙点好。

君臣相视无言。

“陛下和虞公的关系是真好,当真是忘年之交啊...”房玄龄轻声道。

李世民眉头一挑,索性整个人往椅背上一瘫,下唇微微撅起:

“虞世南这个小老头,说是年纪大了精力不济要回家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