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十里,尚有力气;二十里后,肩膀被背包带勒得生疼,脚底开始发烫,每一步都像踩在棉花上,又像是踩着火炭;三十里,体力接近极限,呼吸粗重,汗水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在衣服上结出白色的盐霜。
王石安咬着牙,调整着呼吸,死死跟着前面战友的背影。他想起弟弟在技校车间里满手油污的样子,想起父亲佝偻的背,想起母亲含泪的眼。“窄门你走”弟弟的话仿佛在耳边响起。他不能停,更不能倒下。
队伍中开始有人掉队,被收容车拉走。郑班长跑前跑后,时而厉声催促,时而简短鼓励:“坚持住!过了这个山头就好!”
最后十里,完全是意志的比拼。王石安感觉双腿像灌了铅,意识都有些模糊,只是机械地迈动脚步。当终于看到营区的轮廓时,队伍里爆发出一阵微弱却激动的欢呼。很多人几乎是瘫倒在地,抱着肿胀的双脚,龇牙咧嘴,却又满脸成就感和难以置信的兴奋。
新兵连是个小社会,也开始显现出差异。有人体能天生出众,跑五公里如履平地,被班长青睐,成为“尖子”;有人学习能力快,战术动作一教就会,是“机灵鬼”。
王石安不属于这两种。他体能中上,但不拔尖;学习动作不算最快,但极其认真刻苦。他更像是一只“笨鸟”,靠的是沉默的坚持和一种不服输的韧劲。
练匍匐,他比别人多爬几趟,肘部的伤疤最厚;练刺杀,他晚上对着空气加练突刺动作,直到胳膊抬不起来;拉练,他默默帮体力不支的战友多背一个水壶。
郑班长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他很少表扬人,但有一次王石安因为低姿匍匐动作标准、速度达标,被班长在全班面前简短说了一句:“王石安,动作还行。”这已是莫大的肯定。
第一次阶段性综合考核到来。五公里越野、战术基础动作、射击预习、条令条例笔试。
王石安五公里跑了良好,战术良好,笔试优秀。最让他意外的是射击考核。
或许是天生对机械有种手感,或许是那份沉静的性格使然,据枪、瞄准、击发……他做得异常沉稳。“砰!砰!砰!” 五发子弹,虽然只是预习弹(或初步实弹射击),但报靶员示意时,郑班长看了一眼靶纸,难得地挑了挑眉。
“王石安,四十五环。优秀。”
那一刻,周围战友投来惊讶和羡慕的目光。王石安自己也有点发懵,他只是按照班长教的,努力控制呼吸,平稳击发。这个意外的“优秀”,像一剂强心针,注入了他的心里。他第一次在新兵连,凭借自己的努力和特质,真正触摸到了“优秀”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