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苏州,暑气初升,护城河畔的垂柳却绿得温润,丝丝缕缕垂入水中,漾起圈圈涟漪。府衙后院的书房内,苏墨正伏案整理打拐办的季度卷宗,指尖划过密密麻麻的字迹,将每一起案件的破获经过、人员安置情况细细核对。窗外蝉鸣阵阵,他却浑然不觉,眉宇间是与年龄不符的沉稳专注。
自随父亲苏文渊苏州上任,协助父亲谢浩楠筑堤抢险、创设打拐办以来,苏墨早已褪去初到苏州时的青涩。从最初跟着谢浩楠勘察堤坝险情,熬夜绘制加固图纸,到后来深入街巷排查人贩子线索,审讯时沉稳应对、抽丝剥茧,他的才干与担当,不仅被谢浩楠看在眼里,也让打拐办的所有人暗自钦佩。
“苏公子,谢大人从汴梁传回消息了!”文书周文彦快步走入书房,脸上难掩喜色,手中捧着一封加急信函,“听说大人在御前可是狠狠夸赞了你和谢小姐呢!”
苏墨闻言,手中的毛笔微微一顿,抬眸看向周文彦,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淡然一笑:“周文书莫要打趣,我不过是协助大人办事,些许微劳,不足挂齿。”
“苏公子太过谦逊了!”周文彦将信函递过去,语气恳切,“抗洪筑堤时候,你与谢三小姐就一直协助官府办事。后来打拐办设立,你梳理线索、制定排查章程,哪一件不是实打实的功劳?谢大人在信中说,此次进京协商推广打拐办,定会在皇上面前为你和谢小姐请功呢!”
苏墨接过信函,指尖触到信纸的褶皱,心中泛起一阵暖意。谢浩楠于他,既是兄长,亦是师友,这份知遇之恩,他始终铭记于心。他展开信函,谢浩楠遒劲的字迹跃然纸上,除了告知汴梁商议推广事宜的进展,果然提及已在御前举荐他与谢玥,言语间满是期许。
“谢小姐那边,可有消息?”苏墨收起信函,轻声问道。谢玥自打拐办设立后,便主动请缨负责解救妇孺的安置事宜,尤其是安抚孩童、联络亲属,做得细致入微,此次功劳确实不小。
“谢小姐此刻正在慈幼局探望孩子们,我这就去告知她这个好消息!”周彬笑着应下,转身匆匆离去。
苏墨望着窗外,思绪却飘向了千里之外的汴梁。他想起父亲苏文渊常说的,“为官当以民为本,不求虚名,但求实干”,如今自己虽未正式入仕,却也算践行了父亲的教诲。只是,他从未想过,这份实干,竟会得到朝廷的垂青。
此时的汴梁政事堂内,谢浩楠正躬身回奏宋仁宗的问询。御座之上,宋仁宗手持苏州打拐办的功绩簿,听得愈发赞许。
“谢浩楠,你所奏苏州打拐诸事,条理清晰,成效卓着,实属难得。”宋仁宗放下功绩簿,目光温和却带着威严,“你方才提及,此次筑堤与打拐,有两人功不可没,一是你妹妹谢玥,二是苏文渊之子苏墨?”
“回陛下,正是。”谢浩楠拱手回道,“臣妹谢玥,心细如发,性情温婉,打拐办解救的妇孺多有惶恐不安者,皆是她耐心安抚,联络亲属,妥善安置,深得百姓感念;苏文渊苏大人之子苏墨公子虽未入仕,却有经天纬地之才,筑堤之时,他提出的加固之法,有效抵御了汛情,避免了百姓流离失所;设立打拐办后,他协助臣梳理案情、制定章程、排查线索,诸多关键节点,皆有奇思妙想,实为栋梁之材。”
“苏文渊之子?”宋仁宗微微挑眉,眼中闪过一丝了然,“苏文渊近日已调任吏部,想必苏墨也一同回京了吧?”
“回禀陛下,犬子并未回京。他自请协助浩楠打击拐卖,固留在苏州。”苏文渊上前回禀。
“好一个虎父无犬子!”宋仁宗龙颜大悦,抚掌赞道,“文渊为官清廉,政绩卓着,其子又如此年轻有为,心怀百姓,实乃朝廷之幸。苏州打拐办能有今日成效,苏墨功不可没。朕看,可堪大用!”
谢浩楠心中一喜,连忙趁热打铁道:“陛下所言极是。苏墨公子不仅才干出众,且品行端正,心怀天下。如今江南推广打拐办,苏州作为试点,事务繁杂,臣恳请陛下恩准,任命苏墨为苏州府同知,协助臣处理府衙及打拐办事务,定能事半功倍。”
宋仁宗沉吟片刻,随即颔首:“准奏!传朕旨意,苏墨虽无科举出身,然有功于民,特破格任命为苏州府同知,协助苏州通判谢浩楠处理政务,专司打拐推广相关事宜。谢玥巾帼不让须眉,封县主,享百户邑”。
“臣叩谢陛下恩典!”谢浩楠,苏文渊一起跪地领旨。谢浩楠心中一块大石落地。他深知苏墨的才干,此次破格提拔,既是对苏墨的肯定,也是对苏州政务的助力。
圣旨由八百里加急送往苏州,一路快马加鞭,不日便抵达苏州府衙。此时,谢浩楠去了江宁督促推广打拐办的事宜。苏州知府张大人听闻有圣旨到,连忙率府衙官员前往正门接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兹有苏文渊之子苏墨,心怀百姓,才干出众。协助苏州筑堤抢险,力保一方平安;协办打拐事务,功绩卓着,深得民心。虽无科甲之名,然有功于社稷,特破格任命为苏州府同知,协助苏州通判谢浩楠处理政务,专司打拐推广事宜。望其恪尽职守,不负圣恩,为民谋福。谢玥巾帼不让须眉,协助兄长打拐有功,封县主,享百户邑。钦此!”
传旨太监尖细的嗓音落下,苏墨,愣在原地,一时竟忘了接旨。他从未想过,自己不过是做了分内之事,竟能得到皇帝的破格提拔,一跃成为苏州府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