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兄,你说,我们是不是也该向陛下进言,表达我们的支持?”学友甲问道,他的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陈东沉思片刻,缓缓说道:“支持自然是要支持的。”
“但我们清流士大夫的本分,乃是为国为民,匡扶正义。”他强调道。
“即便陛下英明,我们也应时刻保持警惕,及时提出建议,纠正不足。”他强调了清流士大夫的职责,即使在盛世,也要保持清醒。
“陛下能够虚心纳谏,才是真正的明君。”他补充道。
“而我们也应尽到臣子的本分,不做那‘墙头草’,也不做那‘马屁精’。”他的话语,充满了清流士大夫的骨气和担当。
学友们听了,都深以为然,他们知道,陈东的话,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道”。
清流士大夫的转变,意味着李云龙的改革,正在逐步获得整个士大夫阶层的认可,这对于他未来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陈东的务实精神,也让他在清流派中,赢得了更高的声望,他不再是那个只知道“清谈”的士大夫。
他是一个能够审时度势,勇于承认错误的智者,太学府的讨论,还在继续,但空气中,已经没有了往日的剑拔弩张。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未来的共同期许,他们知道,大宋的未来,正在变得越来越好,而他们,也将在其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云龙的改革,就像是一场春雨,它滋润着大宋的每一个角落,也滋润着这些清流士大夫的心田。
他们开始理解,陛下的“粗犷”背后,隐藏着一颗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他们的转变,也为大宋的未来,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李云龙的“卖官鬻爵”,曾经是清流派眼中“十恶不赦”的罪行,如今,却在他们眼中,多了一丝“情有可原”的色彩。
这正是李云龙高明之处,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决策是正确的,他用大宋的强盛,堵住了所有反对者的嘴。
陈东站在窗前,他的目光望向皇宫的方向,他的心中,对李云龙的敬佩,又多了一分。
大宋,迎来一个相对平静的时代。
京城的大街小巷,茶楼酒肆,今日比往常任何时候都要热闹,各种关于朝廷,关于陛下的议论,像潮水般涌动,此起彼伏。
百姓们对李云龙的评价,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有人将他奉为“中兴之主”,甚至“再世神仙”,顶礼膜拜。
有人则私下议论他“手段狠辣”,“不近人情”,甚至“草莽皇帝”,颇有微词。
这种褒贬不一的民间舆论,就像是一面镜子,它真实地反映了李云龙改革的深远影响,以及他作为帝王的争议性。
在一家人声鼎沸的茶楼里,说书人正绘声绘色地讲述着李云龙的故事,他的声音抑扬顿挫,充满了戏剧性。
“各位看官,话说这太上皇陛下啊,那可真是个了不得的人物!”说书人手中的醒木“啪”的一声拍在桌上,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他智斗奸臣,那真是‘秋风扫落叶’,干净利落,不留一丝痕迹!”他的声音里充满了对李云龙的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