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另辟蹊径,从理科生的独特视角切入,探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痕迹”:
一种是客观的、冰冷的、存在于物理世界和数据流中的轨迹;
另一种是主观的、温暖的、铭刻于心灵深处的记忆与情感印记。
他用冷静克制的笔触,描绘了数字时代信息如何被记录、存储、分析,形成庞大的数据痕迹,如何精准地刻画出一个人的外在行为模式。
笔锋一转,他又以极其含蓄而内敛的方式,论述了那些无法被数据量化、却更深邃动人的痕迹——
一个眼神带来的悸动,一次无声陪伴带来的暖意,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带来的改变……
他的论述依旧保持着理科生的严谨框架,但字里行间,却悄然流淌着一种不易察觉的深情。
他将那些汹涌的情感,用最理性的外衣精心包裹,编织进关于“痕迹”的思考中。
仿佛在构建一个只有自己才懂的密码,记录着某些怦然心动的瞬间。
他不会写“她出现的那一刻,就像光照亮了所有数据模型都无法计算的维度”,他只会写“某些非线性变量的引入,会彻底重构系统的初始条件和演化路径,使其偏离原有的一切预测模型”。
他写下的每一个字,都经过精心编码。
只有他自己知道,那冷冰冰的“非线性变量”指向谁,那“无法预测的演化路径”又代表着怎样一场始于重生日、且愈演愈烈的心动。
写完最后一个字,他放下笔,目光透过教室的窗户,望向远处沈昭考场的方向,眼神深邃而温柔。
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笔杆,那里似乎还残留着那天晚上,她轻念歌词时,风吹过发梢的触感。
那也是一种痕迹。
深刻在他心上的痕迹。
铃声响起,考试结束。
周砚收回目光,脸上恢复了一贯的平静淡漠,起身交卷。
没有人知道,那张写满理性分析与冰冷术语的答卷之下,藏着一份怎样滚烫而专注的深情。
九班的考场里,气氛同样凝重。
林耀紧蹙着眉头,笔尖在答题卡上快速移动,但速度明显比沈昭和周砚要慢上一些,偶尔还会出现短暂的停顿。
他的成绩一向很好,是典型的优等生。
然而今天,他的状态明显不对。
客观题部分还好,凭借扎实的功底和直觉,他基本能确保正确率。
但到了需要深入理解和情感共鸣的阅读赏析部分,他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滞涩。
文章里那些关于离别、关于遗憾、关于时光流逝不可追的情感,像一根根细针,不断刺向他最近本就敏感脆弱的神经。
他试图用理性的框架去分析手法、结构、主旨,但思绪总是不受控制地飘远。
“痕迹……”
他盯着作文题目,喃喃自语。
这个词像是一块巨石投入他混乱的心湖。
他能想到很多常规的论点:历史的痕迹、成长的痕迹、努力的痕迹……
他甚至能构思出结构严谨、论据充分的议论文。
但当他试图落笔时,却发现自已的文字苍白无力,充满了匠气和套话,缺乏真正打动人心的力量。
那些他曾经引以为傲的修辞和技巧,在此刻显得如此空洞和浮于表面。
因为他最近所有的思考和挣扎,所有的痛苦和反思,都围绕着另一种更私人、更汹涌的“痕迹”。
这些思绪混乱而尖锐,却无法堂而皇之地写入考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