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没有选择常规的议论文体。
笔尖落下,标题清隽而有力——
《论痕迹:存在之证与虚无之刃》。
开篇便不是泛泛而谈,而是直接切入哲学层面的思考:
“痕迹,是存在作用于时空的必然留影,亦是时间吞噬一切后徒留的苍白证供。
它既是意义的锚点,亦是虚无的注脚……”
她引经据典,信手拈来。
从地质层的化石谈到人类文明的史诗,从个体记忆的神经元突触联系到集体无意识的文化基因传承。
她探讨痕迹如何被书写、被铭记、被扭曲、被遗忘;分析权力与话语如何塑造历史的痕迹;
甚至冷静地剖析“痕迹”本身可能带来的负累与桎梏——
那些被过往痕迹定义而无法挣脱的宿命感。
逻辑链条环环相扣,论述层层递进,语言精准而富有张力,既有冷静克制的理性分析,又不乏穿透表象的犀利洞见和人文关怀。
她写下的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重量,砸在答题卡的格子里,也砸在潜在阅卷老师的心上。
这完全超脱了一个高中生应有的认知深度和思维层次。
这更像是一篇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哲学随笔,或者是一位睿智学者沉淀多年的思考札记。
而她书写的过程,却异常流畅从容,仿佛只是将脑中早已成型的思绪誊写下来。
窗外的光线移动,映照着她平静无波的侧脸和专注的眼神。
当最后一个句点落下,她轻轻放下笔,活动了一下有些发酸的手腕。
看了看时间,尚有余裕。
她甚至没有再多检查一遍的欲望——
对于倾泻而出的思想,无需反复斟酌修饰,它们本身就已足够完整和强大。
讲台上,监考老师踱步经过她的座位,目光无意中扫过她的答题卡。
那密密麻麻、条理清晰却又明显远超寻常水平的文字,让老师的脚步几不可查地顿了一下,眼中闪过一丝难以置信的惊讶,忍不住又多看了这个气质沉静得过分的学生一眼。
沈昭对此浑然不觉,或者说并不在意。
她只是安静地坐在那里,等待着考试结束的铃声。
脑海中浮现的,却是周砚那双总是盛满细碎光芒、认真注视着她的眼睛。
不知道他……
考得怎么样了?
距离沈昭一个考场之外,周砚也刚刚合上笔帽。
他的答题速度同样极快,在沈昭之后完成了试卷。
但与沈昭那带着哲思与沧桑的磅礴不同,他的试卷呈现出的是一种极致的冷静、精准与……
隐藏至深的温柔。
客观题部分毫无悬念,答案标准得如同教科书。
阅读赏析部分,他的分析条分缕析,逻辑严密,每一个论点都配有精准的文本支撑,语言简洁有力,没有任何冗余的情感抒发,却总能一针见血地戳中核心,展现出远超同龄人的理性思维和文本解读能力。
而他的作文,同样围绕“痕迹”。
标题是《数据轨迹与心之铭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