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这是沈知意?(1 / 2)

国际商业论坛的会场铺着深灰色地毯,踩上去几乎没声音。

沈知意站在后台入口,指尖轻轻摩挲着演讲稿的边缘,纸张被她攥得有点发皱。

“紧张吗?”陆衍站在她身边,手里拿着杯温水,杯壁凝着细小的水珠,“刚看到你在休息室,把英文稿又顺了三遍。”

沈知意接过水杯,指尖碰到微凉的杯壁,心里的燥热消了点。

“有点。”她老实承认,声音压得低,“台下坐着那么多行业前辈,还有外国企业家,我怕……”

“怕什么?”陆衍打断她,目光落在她眼底,“怕说不好?你上周对着镜子练了五十遍,连手势都设计好了,还怕什么?”

他伸手帮她把西装外套的衣领理了理,黑色西装衬得她肩线很直,少了几分柔媚,多了几分凌厉。

“而且你讲的是沈氏转型的真实案例,”陆衍补充道,“老城区古建保护结合商业运营,这是你亲手做的事,没人比你更懂。”

沈知意看着他认真的样子,心里的紧张慢慢散了点,她喝了口温水,温热的液体滑过喉咙,很舒服。

“知道了。”她点点头,把水杯递给陆衍,“我先进去了,你在台下……别走神。”

陆衍笑了,把水杯放进旁边的储物柜:“放心,你讲的每一句,我都记着。”

沈知意深吸一口气,推开后台的门,走进会场。

会场很大,圆形的舞台在中央,周围坐满了人,西装革履的身影晃得人眼晕。

她刚走到观众席入口,就听到旁边两个男人的议论声,声音不大却很清晰。

“那就是沈氏集团的沈知意?看着这么年轻,会不会是来走个过场的?”

“听说她是靠罢免叔叔才上位的,哪懂什么传统行业转型,估计演讲稿都是别人写的。”

沈知意的脚步顿了顿,指尖在身侧攥了攥,又很快松开,继续往前排的位置走——她的座位在第一排,旁边是论坛的主持人。

主持人是位头发花白的老先生,看到她过来,笑着点头:“沈总,久仰大名,期待你的演讲。”

“谢谢李老师,我会尽力的。”沈知意回以微笑,坐下时调整了下坐姿,后背挺得笔直。

没过多久,论坛开始了。

第一位演讲者是位国外的企业家,讲的是科技行业的发展,观点很新颖,台下时不时响起掌声。

沈知意坐在座位上,手里拿着笔,在笔记本上偶尔记几笔,目光却没离开舞台——她在观察台下观众的反应,琢磨着怎么调整自己的演讲节奏。

终于,轮到沈知意了。

主持人走上台,笑着说:“接下来这位演讲者,是我们国内新生代企业家的代表,她带领沈氏集团从困境中走出,还推动了古建保护与商业的结合,让我们掌声欢迎沈氏集团执行总裁,沈知意女士!”

掌声响起,沈知意站起身,整理了下西装裙摆,一步步走上舞台。

她走到话筒前,调整了下话筒的高度,指尖碰到话筒的金属部分,有点凉。

台下的议论声又隐约传来:“这么年轻,能讲出什么来?”

沈知意没理会,抬眼看向台下,目光扫过陆衍的位置——他坐在第三排,正看着她,眼里满是鼓励。

她深吸一口气,开口,流利的英文从她嘴里流出,清晰又坚定:“大家好,我是沈知意,来自沈氏集团。今天我想和大家聊的,是传统行业的现代化转型,但在这之前,我想先给大家看一组照片。”

她抬手示意身后的大屏幕,屏幕上出现了老城区的照片——第一张是破旧的清代砖雕,第二张是修复后的砖雕,第三张是游客在砖雕前打卡的场景。

“这是我们沈氏集团去年启动的老城区古建保护项目,”她的声音透过话筒传遍会场,“最初,很多人说‘古建保护不赚钱,是赔钱买卖’,但我们做了一个尝试——把古建修复与文创产品结合,让老建筑‘活’起来。”

她顿了顿,调出一组数据:“去年一年,我们的文创产品销售额突破了五千万,带动老城区的旅游收入增长了百分之三十,更重要的是,有超过十万年轻人通过我们的文创,了解了古建文化。”

台下的议论声停了,所有人都看着屏幕上的数据,有人拿出手机拍照,有人低头和身边的人小声交流。

刚才质疑她的那两个男人,也坐直了身体,脸上的轻视变成了惊讶。

沈知意继续讲:“传统行业的转型,不是丢掉‘传统’,而是找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就像我们修复古建,不是把它变成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让它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这才是真正的转型。”

她讲得很投入,偶尔抬手比划,手势自然又有力,英文发音标准,没有一点卡顿。

台下的陆衍看着她,嘴角忍不住上扬——他想起她上周熬夜改演讲稿的样子,台灯下,她对着电脑,一遍遍地调整用词,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