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内,王大山正带着战士们奋力将最后一箱药品装上马车,浓烟飘过来,呛得他直咳嗽,但他却咧着嘴笑:“咳咳……司令员这法子真他娘的有效,小鬼子的飞机在上面干转悠,就是不敢下来,”
一个刚从城外阻击阵地回来的通讯兵,满脸烟灰地找到张百川报告:“司令员,359旅陈旅长报告,他们在野猪岭阵地前也点了烟,鬼子地面的侦察兵也摸不清咱们的虚实了,不过,鬼子步兵在装甲车掩护下,已经开始试探性进攻了,”
张百川一边用毛巾捂着口鼻,一边盯着地图:“告诉陈旅长,利用烟雾和有利地形,节节抵抗,消耗敌人,但不要死守一地,每阻击一段时间,就向后交替撤退,把鬼子往山里引,我们的目的是拖延时间,不是决战,”
“是,”
随着时间推移,浓烟战术的效果愈发显着,虽然给搬运工作也带来了一些不便,呛人的烟雾让每个人都泪流满面,呼吸艰难,但相比于暴露在敌机轰炸之下,这点困难根本不算什么,运输队伍在浓烟的掩护下,得以更加大胆地加快速度。一些原本因为担心暴露而不敢走的大路,现在也充分利用起来。
关政委组织政治干部和本地群众,给搬运的队伍送来了湿毛巾和水,同时继续动员群众提供制造烟雾的材料。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爷,把自己家准备过冬的柴火都抱了出来,对战士们说:“拿去烧,只要能挡住鬼子的飞机,不让你们这些娃娃挨炸,这点柴火算啥,”
日头渐渐升高,烟雾虽然有所减弱,但依旧有效地遮蔽着天空。鬼子飞机又来了两拨,依旧无功而返,只能胡乱投弹后悻悻离去。
到了下午,核心物资的抢运工作已接近尾声,重要的武器弹药、药品和大部分粮食都已转运出去,张百川看着变得空荡了许多的仓库,对萧参谋长说:“剩下的粮食,分给百姓,带不走的笨重物资,安装炸药,准备销毁,部队准备撤离榆次,”
就在这时,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太谷方向,彭辉旅在完成物资转运后,不仅按照计划向榆次靠拢,还利用烟雾掩护,成功伏击了鬼子第110师团的一支迂回部队,缴获了不少文件和一架完好电台。
张百川接过电报,仔细看着,脸上露出了思索的神色,他转头对关政委和萧参谋长说:“鬼子被我们的烟雾搞晕了头,连迂回部队的动向都暴露了,看来这浓烟不仅挡住了他们的眼睛,还搅乱了他们的脑子。”
关政委笑道:“这说明咱们的土办法,有时候比洋装备还管用,”
张百川点点头,但目光依旧凝重:“物资是抢运出来了,但鬼子地面部队的压力越来越大,359旅和教二旅的阻击打得会很艰苦。接下来,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带着这批宝贵的‘家当’,安全地跳出鬼子的合围圈。”
浓烟依旧在榆次城周围弥漫,但城内的八路军主力,已经开始有条不紊地撤离,他们带走的,不仅是堆积如山的物资,更是一次在逆境中运用智慧和勇气取得的宝贵胜利。而下一步,如何消化这些战果,并应对鬼子必然到来的疯狂报复,将是摆在张百川面前更严峻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