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军营中的“铁杆兄弟”
即使是戒备森严的新军体系,也未能逃脱渗透。在保定陆军学堂,学员李振彪身边,不知不觉多了一位“铁杆兄弟”——来自东北、性格豪爽、军事技能出色的同学张大山。张大山对李振彪十分佩服,两人在训练中结下友谊,私下里无话不谈。
一次酒后,李振彪再次流露出对“军队国家化”的模糊想法。张大山听后,并未直接附和,而是皱着眉头,以一种看似朴素的忠诚说道:“振彪兄,这话咱兄弟私下说说就算了。当兵吃粮,忠君报国,天经地义。陛下带咱们强兵强国,咱们只管打好仗就是了,想那些有的没的,容易惹祸上身啊!”
这番话,看似劝阻,实则是一种更高级的试探和刺激,旨在引蛇出洞,让李振彪暴露更多真实想法和潜在的同伙。李振彪果然中计,借着酒意,更加深入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张大山,自然是“夜不收”“军稽司”安插的耳目。他的任务就是监控军队内部,特别是年轻军官中的思想动态,防范任何可能影响军队忠诚度的苗头。李振彪的言论被详细记录在案,其危险等级被悄悄调高。虽然目前他并无实际行动,但已被标记为“需长期关注、必要时可采取控制措施”的对象。
四、 罗网收紧与皇帝的权衡
来自不同渠道的监控信息,如同涓涓细流,汇入“夜不收”总部,经过分析整理,形成一份份清晰的情势评估报告,最终呈送到皇帝江辰的御案前。
报告详细列出了已探知的各个秘密团体的名称、主要成员、活动地点、核心主张、以及当前威胁评估。结论是:这些团体目前均处于思想传播和初步组织阶段,尚无武装叛乱或大规模煽动的具体计划和能力。但其主张从根本上动摇皇权专制,若任其发展,恐成心腹之患。
御书房内,烛火通明。江辰仔细翻阅着报告,面色平静,眼神却深邃如海。他面临的,是一个微妙的权衡。
一方面,他深知思想禁锢的弊端,一定程度的思想活跃有助于保持社会活力。而且,这些团体中不少人的初衷,确实是为了国家富强,其批判的某些弊政也确实存在。粗暴镇压,可能会寒了士子之心,甚至可能将这些温和的改革派逼成真正的革命党。
另一方面,皇权是他的根本利益所在,任何试图削弱甚至否定皇权的思想,都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底线。尤其是一旦这些思想与军队结合,后果不堪设想。
沉思良久,江辰提笔,在报告上写下批示:
“知情即可,严密监控,分化引导,底线控制。对首要分子,可酌情警示;对潜在动摇者,设法争取;对核心顽固者,建档备案,静观其变。暂无必要大规模清剿,避免打草惊蛇,亦防舆论反弹。然,一旦越界,格杀勿论。”
这道批示,体现了极高的政治智慧。既保持了战略定力,避免过度反应,又明确了红线,留下了充足的后手。一张无形却坚韧的监控之网,已经将这些秘密团体牢牢笼罩。帝国的安全部门,如同暗夜中的猎手,耐心地潜伏着,目光冰冷地注视着猎物的一举一动,等待着最佳时机的到来,或者,等待着猎物自我毁灭。这场无声的较量,胜负早已在开始前就已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