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书一下,反对声如潮。太医院多位御医称病不出;民间有谣传\"朝廷要垄断医术\";更有些地方豪强担心药价受控,暗中阻挠。
在山西,首所官立医院建设时,屡遭不明人士破坏。直到张崮亲临,将带头闹事的药商依法查办,局势才得控制。
\"改革之难,不在技术,在利益。\"他在奏折中写道,\"医者仁心,奈何利字当头。\"
五、 杏林新枝
天启十八年春,第一所\"帝国医学院\"在南京成立。招生当日,出现了令人动容的一幕:曾经抵制最激烈的周道安,竟带着孙子前来报名。
\"老朽顽固,误人误己。\"他在开学典礼上坦言,\"愿年轻一代超越门户之见,博采众长。\"
教学中也出现了许多创新:学生既学《黄帝内经》,也解剖动物;既背汤头歌诀,也做化学实验。最受欢迎的是\"临床实习课\",学生直接在官立医院实践。
但意外总是不期而至。一名学生在解剖时感染身亡,引发轩然大波。反对者趁机发难,要求关闭医学院。
危急关头,那名学生的父亲——一位老秀才站了出来:\"吾儿为医学进步而死,死得其所!若因噎废食,才是对不起他的牺牲!\"
这番深明大义的话,感动了无数人。朝廷顺势颁布《医疗事故处置条例》,既规范操作,又鼓励探索。
六、 民心所向
改革推行三年后,成效开始显现。
在京师官立医院,出现了\"中西医联合门诊\",病人可自由选择诊疗方式。统计显示,采用结合疗法的治愈率提高三成。
更深远的影响在基层。各州县建立的医疗网络,使农村百姓也能享受到正规医疗服务。当第一个通过新法培训的郎中治愈了皇子的疑难杂症时,连最保守的皇亲国戚也开始接受新医学。
最令人惊喜的是医药产业的发展。标准化制药工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远销海外。曾经抵制改革的药商,如今纷纷转型,甚至主动资助医学研究。
天启二十年冬至日,江辰微服私访京城官立医院。在儿科病房,他看到一个温馨场景:老中医正在为患儿把脉,年轻西医在调整输液速度,而孩子的母亲脸上写满希望。
\"知道朕现在最欣慰的是什么吗?\"回宫路上,江辰问张崮。
\"是医疗水平的提高?\"
\"不,是看到中医西医那些郎中,现在会为一个病例共同争论到深夜。这种争论,是进步的声响。\"
七、 悬壶济世
然而,就在医疗改革看似一帆风顺时,新的挑战悄然降临。
太医院旧势力虽表面屈服,暗地里却与某些藩王勾结,企图利用医疗事故制造事端。而西洋传教士带来的最新医学着作,又引发了新一轮\"全盘西化\"与\"固守传统\"的争论。
更严峻的是,随着医院规模扩大,经费压力日益突出。如何让这套体系持续运转,成为摆在执政者面前的新课题。
\"建立体系易,维持体系难。\"张崮在奏折中写道,\"但臣相信,只要坚持以民为本,道路必将越走越宽。\"
寒冬里,帝国第一支远征西域的医疗队整装待发。他们不仅要治病救人,更要将融合东西的医学智慧传播远方。当\"仁心仁术\"的旗帜在风中飘扬时,一个崭新的医疗时代已经到来。
这场悄无声息的医疗革命,或许没有金戈铁马的壮观,却同样在改写历史。因为它关乎最根本的人心向背——得民心者得天下,护民生者固邦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