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赵德明在给同行的信中写道,\"我们在享受世界市场的同时,也被世界的风浪所裹挟。\"
四、 寒夜求生
危机中最触目惊心的是普通人的命运。
苏州城外的\"工匠救济所\"里,前纺织工王李氏正在给发烧的女儿擦身。三个月前,她还是技术娴熟的挡车工,现在却要靠施粥度日。
\"娘,我们什么时候回家?\"女儿虚弱地问。
\"等爹爹找到新活计就回去。\"王李氏强忍泪水。她的丈夫五天前就进城找工作了,至今音讯全无。
在救济所的另一端,前铁矿工刘大个正在组织工友自救。他们用废弃材料搭建简易工棚,开垦荒地种植蔬菜,甚至尝试用废弃机器零件制作农具。
\"皇帝老子顾不上咱们,咱们得自己救自己!\"刘大个的话朴实却有力。
令人感动的是,危机中也闪现着人性的光辉。有些工厂主宁愿自己亏损也不大规模裁员;一些地主主动减免佃户地租;更有知识分子开设夜校,教失业工人新技能。
在南京,甚至出现了第一个\"工人合作社\"—被裁撤的工匠们集资买下旧设备,自己当家做主,接一些小订单维持生计。
五、 破冰之举
五月端阳,江辰终于做出了重大决策。
首先是一系列紧急措施:朝廷拨专款回购积压商品,用于赈灾和基础设施建设;命令各省以工代赈,修建水利、道路;要求官办企业不得随意裁员。
但真正治本的政策在一个月后才出台。那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振兴纲要\":
其一,设立\"产业调整基金\",帮助有前途的企业转型升级;
其二,大力发展内需,修建全国公路网,刺激民间消费;
其三,成立\"海外贸易公司\",统一开拓国际市场;
其四,最重要的—建立帝国第一个社会保障体系。
\"从今往后,工人失业可领救济,年老可领养老金,生病可获医疗补助。\"圣旨中的这句话,让无数人热泪盈眶。
新政推行并非一帆风顺。保守派攻击这是\"与民争利\",激进派则认为力度不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效果开始显现。
到天启十三年底,经济下滑的趋势被遏制。更令人惊喜的是,经过这场洗礼,帝国经济结构变得更加健康—盲目扩张停止了,技术创新受到重视,内需市场开始培育。
六、 春寒料峭
次年开春,赵德明再次来到天津纺织工坊区。这一次,他看到的不是死寂,而是重生。
三分之一的工厂被改造成生产民生必需品的新企业;另有三分之一在政府资助下进行技术改造;剩下的则重组为工人合作社。
在曾经倒闭的\"昌隆纺织\"旧址上,现在矗立着一家生产电动织布机的新工厂。工人们正在安装最新设备,他们的脸上不再是麻木,而是专注。
\"危机是坏事,也是好事。\"赵德明在日记中写道,\"它让我们明白,经济增长不是目的,人民幸福才是。它也让我们看清,一个健康的经济体,需要政府、企业、劳动者共同维护。\"
紫禁城最高处,江辰远眺复苏中的京城。他知道,这场危机只是工业革命必然的阵痛。更大的风浪可能还在后面,但帝国已经学会了重要的一课:发展不能只顾速度,还要注重平衡;不仅要积累财富,更要普惠民生。
春寒依旧料峭,但冰层下已有暖流涌动。经历了第一次经济危机的洗礼,帝国经济这艘巨轮,正在调整航向,驶向更加广阔的海洋。而船上的每一个人都明白,未来的航行,需要更多的智慧和更大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