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的英国商馆内,一场秘密会议正在举行。英国东印度公司代表罗宾逊、荷兰代表范戴克以及葡萄牙代表席尔瓦,这三个通常明争暗斗的竞争对手,此刻却因共同利益坐到了一起。
“先生们,根据可靠情报,中国人正在全力建造一支现代化舰队。”罗宾逊将一份情报推到桌上,“如果他们成功,我们在远东的利益将受到严重威胁。”
范戴克冷笑道:“就凭他们的技术?恐怕是东施效颦。”
“不要低估这个民族的智慧和毅力。”席尔瓦谨慎地说,“他们学习的速度惊人。”
经过激烈讨论,三人达成共识:一方面通过外交途径向清廷施压,反对“破坏地区平衡的军备扩张”;另一方面则在技术上严密封锁,禁止任何与造船相关的技术和设备出口中国;同时,加速在东南亚的军事部署,形成威慑。
这些举动很快被帝国的情报网络获知。
“陛下,西洋各国已警觉我们的计划,正在多方阻挠。”张崮汇报道,“我们在澳门采购锅炉钢板的计划受阻,赴欧招募工程师的代表也遭到刁难。”
江辰冷笑一声:“意料之中。传令郑森,加强沿海巡逻,严防西洋间谍渗透。同时,启动‘备用方案’。”
所谓的“备用方案”,是通过东南亚华人商团,从第三方国家秘密采购急需的设备和图纸。一批批标注着“农用机械”的货箱,从普鲁士、美利坚等国启运,经过复杂航线,最终抵达帝国的船厂。
五、龙归大海:首舰下水
天启八年,八月初八,黄道吉日。
福州马尾船政局旌旗招展,人山人海。经过十三个月的艰苦奋战,帝国第一艘蒸汽铁甲舰“定远号”终于迎来下水之日。
江辰亲临现场,站在特意搭建的观礼台上。望着船台上那艘银灰色的钢铁巨兽,他眼中难掩激动。这艘战舰全长近八十米,排水量七千三百吨,装备四门305毫米巨炮,无论规模还是火力,都丝毫不逊于西洋最新式战舰。
“吉时已到,下水典礼开始!”礼炮轰鸣,锣鼓喧天。
赵士祯作为总工程师,亲自举起斧头,砍断缆绳。巨大的船体顺着滑道缓缓滑入水中,激起滔天浪花。这一刻,岸上爆发出震天动地的欢呼声,许多老工匠激动得热泪盈眶。
“奏乐!升旗!”随着命令,新创作的海军军歌首次奏响,一面巨大的龙旗在“定远号”主桅上冉冉升起。
接下来是紧张的舾装和海试阶段。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定远号”进行了数十次出海测试,从近海航行到远洋训练,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或超过设计要求。
最令人振奋的是在台湾海峡进行的实弹射击演练。当“定远号”的四门主炮齐射,远处作为靶标的旧船瞬间被撕成碎片时,观摩的西洋各国观察员面色大变。
消息很快传遍世界:东方巨龙已经觉醒,海洋霸权的格局即将改变。
六、深蓝梦想:远洋舰队的诞生
“定远号”的成功只是一个开始。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帝国海军以惊人的速度扩张。
“镇远号”、“靖远号”、“来远号”等姊妹舰相继下水; 较小的“飞霆级”、“超勇级”快船也成批服役;专门的运煤船、修理船、医院船等辅助船只不断完善着海军体系。
天启十年春,帝国第一支远洋舰队正式成立,郑森被任命为舰队提督。在厦门港举行的阅舰式上,二十八艘蒸汽战舰排成壮观的阵列,向世界宣告着一个海军强国的崛起。
然而,江辰的目光已经投向更远的地方。在御书房内,他对着新的世界地图,对郑森和张崮说道:
“这支舰队的存在,不是为了侵略,而是为了守护。守护我们的海疆,守护我们的商路,守护我们的尊严。”他的手指划过南海、印度洋,直至非洲东海岸,“总有一天,我们的舰队要能够到达世界任何角落,让帝国的荣耀传播四方。”
窗外,新一轮朝阳正从海平面升起,金色的阳光洒在港湾内那些钢铁巨舰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帝国的海军之梦,正如这初升的太阳,刚刚开始它的辉煌征程。
海权时代的大门已经开启,而这一次,东方古国不再是被动挨打的对象,而是规则的参与者和制定者。万里海疆,将成为帝国新的疆场;无尽碧波,将承载起民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