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部的工程师则在兴修水利、建造桥梁时,开始广泛应用力学知识进行计算,使得工程结构更加合理坚固,节省了大量材料,减少了垮塌风险。
数学,这门来自异域的“工具”,开始展现出其改造现实的巨大威力。
案例三:医学的艰难融合
西洋解剖学书籍和那些简陋的手术器械,则在太医院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和震动。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岂能随意剖割?此乃大逆不道!”许多老太医坚决抵制。
但以林元敬为首、经历过抗疫并见识过皇帝“新医道”成效的年轻太医们,则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开始秘密对照书籍进行动物解剖,验证其理论。
虽然“人体解剖”仍被视为禁忌,但西洋医学关于血液循环、器官功能、创伤处理(特别是火药伤)的知识,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帝国医学。酒精消毒、简单的外科缝合术被更广泛地接受,与中医的汤药、针灸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更有效的战伤救治体系。军中的伤亡率因此进一步下降。
案例四:钟表匠的逆袭
那台西洋自鸣钟,则受到了最多的“关爱”和“鄙夷”。
格物院的工匠们将其拆解后,认为其发条和齿轮组虽然精巧,但能量利用率低,误差大。
“为何不用蒸汽机或水力驱动?哪怕用重锤也比发条稳定!”
于是,一台被戏称为“镇院之宝”的巨型机械钟开始建造。它由小型蒸汽机提供动力,通过极其精密的齿轮组传递,不仅走时极其准确,还能驱动多个表盘,同时显示北京时间和世界主要城市时间,甚至能模拟天体运行!其复杂和精密程度,完全碾压了同时代的所有西洋钟表。西洋钟表匠那点引以为傲的手艺,在帝国开始步入工业化生产的机械力量面前,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升华
江辰并未满足于简单的模仿和改进。他不断地给格物院下达更具前瞻性和挑战性的任务。
“望远镜能看到月亮上的环形山,能否看到细菌?”(引导显微镜的研发)
“西洋人的化学似乎还在摸索,他们的炼金术士总想点石成金。但我们知道,万物由元素构成。能否系统性地研究元素的性质和反应?”(引导基础化学研究)
“他们的海图画了经纬线,但定位依旧靠天象和运气。我们能否制造一种不受天气影响、无论何时何地都能精准指示方向的仪器?”(引导磁罗经和精密航海仪器的研发)
每一次技术的消化和改进,都不仅带来了产品的升级,更深刻地改变了帝国工匠和学者的思维方式。他们开始从经验主义走向实证主义,从模糊感觉走向精确计算。
来自异域的技术火种,被投入帝国早已燃起的科技熔炉中,非但没有稀释其浓度,反而如同加入了高效的催化剂,让其燃烧得更加猛烈,迸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
帝国的科技树,在吸收、消化、改进的过程中,不仅迅速补全了某些短板,更在许多方面实现了对“老师”的弯道超车。一条融合东西方智慧、独具华夏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正变得越来越清晰。这无声的技术革命,其影响之深远,将远超一场场战争的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