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盖世悍卒 > 第342章 星火燎原铸国魂

第342章 星火燎原铸国魂(1 / 2)

帝国的肌体因钢铁之路而强健,帝国的血脉因水泥官道而畅通。然而,深宫之中的江辰,目光却早已越过这有形的宏伟,投向了更深邃之处——人心与思想。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坚船利炮可护国一时,唯有开启民智、塑造国魂,方能强盛万世。那源自边镇、成效卓着的教育火种,是时候形成燎原之势,照亮这古老国度沉寂已久的蒙昧长夜了。

但这一次,他面临的阻力,远胜于修建工厂和道路。因为他要动的,是千年未易的圣人之道,是士大夫安身立命的根基,是帝国运行了千百年的精神骨架。

紫宸殿内的无声惊雷

御前会议。气氛比商议北伐蛮族时更加凝重。

江辰将一份精心拟定的《兴学强国诏》草案让太监传阅诸臣。草案核心清晰的令人窒息:全面推行“边镇教育模式”——各州县、乡镇广设“蒙学堂”,推行六年制义务教育,适龄孩童无论贫贱,必须入学,学费由官仓与地方绅捐共同承担;教学内容,除传统经义(大幅削减比重)外,强制加入《算学》、《格物》、《地理》、《国文(白话文推广)》、《体育》;改革科举,大幅增加新学内容占比;于北京、南京、长安、成都等地,筹建数所“帝国国立大学”,专研格物致知之学,毕业者视同进士出身!

草案在沉默中传递。殿内只能听到纸张翻动的沙沙声,以及越来越粗重的呼吸声。

终于,礼部尚书,一位须发皆白、以理学大家着称的老臣周文渊,双手剧烈颤抖,仿佛捧着的不是诏书,而是一块烧红的烙铁。他噗通一声跪倒在地,以头抢地,老泪纵横:

“陛下!不可!万万不可啊!此乃祸乱之源,亡国之兆!”声音凄厉,如同杜鹃啼血,“圣人之学,乃国之根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尽在其中!岂能与奇技淫巧之末学并列?甚至……甚至要孩童弃圣贤书不读,去学那匠人之术?此乃本末倒置,颠倒伦常!”

他猛地抬头,目光灼灼地盯着江辰,几乎是豁出性命般的诘问:“陛下!若人人皆思格物,何人还读圣贤书?若无人读圣贤书,何以明礼义、知廉耻?礼崩乐坏,天下必将大乱!陛下!难道要使我华夏衣冠,沦为只知机巧、不闻道德的蛮夷之地吗?!”

一番话,如同投入静湖的巨石,瞬间激起了巨大共鸣。殿内超过七成的文臣齐刷刷跪下,伏地叩首:“臣等附议!请陛下三思!”

声浪几乎要掀翻殿顶。这是文官集团最直接、最激烈的集体对抗。他们感受到了致命的威胁——这不仅仅是教育内容的改变,更是对他们知识垄断地位、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特权和文化话语权的彻底颠覆!

江辰静静地看着脚下黑压压的一片头顶,脸上无喜无怒。他早已预料到这一幕。

“周爱卿,诸位爱卿,请起。”他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尔等所言,朕岂能不知?圣人之学,教化人心,自有其功。然,尔等可曾见过火炮轰鸣,糜烂数十里?可曾见过飞艇凌空,俯瞰大地?可曾见过电报瞬息,传讯万里?可曾想过,若无‘奇技淫巧’,边镇将士何以凭血肉身驱拒蛮族于国门之外?朕与诸位,今日又何以安坐在这紫宸殿中,议论国是?”

他站起身,一步步走下丹陛,目光扫过每一张或惶恐、或倔强、或迷茫的脸。

“圣人之学,教人做好人。但格物之学,能让人做强人!能让国成强国!两者岂是对立?当相辅相成!一个明礼义、知廉耻、同时通晓万物之理、掌握强国之技的国民,难道不比如今只知死读诗书、手无缚鸡之力、遇事空谈道德的腐儒,更能造福家国,更能让华夏屹立于世吗?!”

“世界之大,远超我等想象!西洋诸夷,凭借其船坚炮利,已开始纵横四海!彼辈未尝不读其书,未尝不明其理,然其理在于探索,其学在于实用!若我华夏仍固步自封,沉湎于故纸堆中,妄自尊大,待他日夷狄携更强利器叩关而来,我等难道要靠‘之乎者也’去抵挡吗?!届时,亡国灭种,才是真正的衣冠沦丧!”

江辰的声音陡然提高,如同惊雷炸响:“朕今日,不是要废弃圣学,而是要为其注入新的生机!不是要祸乱天下,而是要救国救民!教育之改,非为一世之利弊,实为万世之开太平!此事,朕意已决!”

“退朝!”

星火初燃:北京蒙学堂的日常

诏令终究以无可阻挡的势头颁布天下。尽管地方上阳奉阴违、士林间怨声载道,但在江辰铁腕推动和“夜不收”的暗中监督下,第一所直属于教育部的“北京蒙学堂”,还是在无数的目光聚焦下,开学了。

开学第一天,场面混乱而新奇。

校舍是新建的,宽敞明亮,玻璃窗户透进充足的阳光,与旧式书塾的昏暗逼仄截然不同。操场上立着奇怪的器械:单杠、秋千、沙坑。

孩子们穿着统一的、略显粗糙的蓝色布衫(“校服”),一个个小脸上满是好奇与惶恐。他们中有小吏之子,有作坊学徒,甚至还有几个被“劝学”来的街头小乞丐,洗刷干净后,眼神躲闪地站在角落。

第一堂课,铃声(一个铜铃)响起。孩子们怯生生地坐在崭新的、带桌肚的木制课桌前,好奇地摸着光滑的桌面。

来的先生很年轻,穿着长衫,却剪了短发,眼神明亮。他没有拿戒尺,也没有拿《三字经》。

他在一块用木框绷紧的、涂成黑色的木板(黑板)前站定,拿起一截白色的、能在黑板上画出痕迹的石膏条(粉笔)。

“同学们好。”先生微笑着,声音温和,“从今天起,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个世界。”

他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大大的、工整的汉字:“人”。

“这是我们今天学的第一个字,‘人’。一撇一捺,互相支撑,顶天立地。我们读书识字,不是为了做官,首先是为了明白,我们是‘人’。”

接着,他又画了一个简单的圆圈,周围射出几条线。“这是太阳。我们脚下的大地,是圆的,它围绕着太阳转动……”

台下,一片寂静。孩子们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地是圆的?还围着太阳转?这和他们听过的“天圆地方”完全不一样!但先生说得那么肯定,还在黑板上画了出来。

没有枯燥的背诵,没有严厉的呵斥。先生用简单的语言,讲述着天地的奥秘,讲述着数字的奇妙(算学课),甚至还带他们到操场,学习排队、做操、奔跑(体育课)。

放学时,那个曾经的小乞丐,紧紧攥着先生发的一本图文并茂的《识字蒙求》和一支珍贵的铅笔,跑到街上,对着等待他的、一脸担忧的母亲,兴奋地大喊:“娘!先生教了!地是圆的!还会转!我不是废物,我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