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官场人情:我的人情能无限升值 > 第316章 解铃还须系铃人,一场跨越十年的心结

第316章 解铃还须系铃人,一场跨越十年的心结(1 / 2)

陈默独自一人走出会议室,将身后那片混杂着震惊、崇拜与忧虑的复杂氛围,轻轻关在了门后。

走廊里空无一人,应急灯的光线在打磨光洁的地砖上投下他孤单的影子,随着他的脚步被拉长,又缩短。

他没有直接去车库,而是乘电梯下到了档案室。

这是他亲手规划建立的地方,恒温恒湿,安保严密,存放着自试点工作开始以来所有的核心文件。林晚和方哲他们看到的,都只是这里的副本。

在标着“纺织厂改制项目”的档案柜前,他停下了脚步。指纹、虹膜、密码,三重验证后,厚重的金属柜门无声滑开。他从最里层取出一个用油布包裹得严严实实的牛皮纸袋。

纸袋很沉,带着一股陈旧纸张特有的、混合着时光与墨迹的干燥气息。

解开绳子,他抽出里面的东西。

那不是打印出来的报告,而是一沓沓泛黄的、边缘已经磨损起毛的手稿。纸张脆弱,仿佛一用力就会碎裂。上面是用工程细铅笔画出的精密图样,旁边是密密麻麻的、字迹瘦劲有力的演算公式和注释。

高志远的手稿。

这是当年他从那个阴暗的地下室里找到的,真正的原本。后来他让林晚做了高清扫描和数字化备份,但这套原稿,他一直亲自保管着。

指腹轻轻抚过图纸上那些线条,陈默能感觉到绘图者下笔时的力道,那种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专注与激情,穿透了十多年的光阴,依旧灼热。

他想起了当年,自己拿到这份图纸时的狂喜。那时的他,视其为扳倒李建斌的王牌,是完成复仇拼图的关键一块。他利用了它,也确实给了高志远一个迟到的“公道”。媒体将高志远誉为“被埋没的英雄”,纺织厂的重生也成了他政绩簿上光彩的一笔。

一切看起来都很完美。

可现在,当“幻影”以一种决绝的姿态出现时,陈默才意识到,那份完美之下,隐藏着一道怎样深邃的裂痕。

他给了逝者哀荣,却忽略了生者的伤痛。

他以为自己结清了一笔账,却不知道这笔账,还有一个最重要、也最被他忽略的“利息”——一个在父亲被埋没的绝望中长大,对整个世界都充满敌意的儿子。

这才是真正的人情债。不是账本上冰冷的数字,而是刻在人心里的、跨越生死的因果。

他将手稿重新装好,抱着那个沉甸甸的纸袋,走出了档案室。

车子驶出开发区,窗外的凤凰市,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道路两旁,曾经荒废的土地上,一个个崭新的厂房和写字楼拔地而起,巨大的塔吊手臂在空中挥舞,像在谱写一曲激昂的交响乐。他甚至路过了那个“企业服务一站式中心”,门口依旧排着长队,人们的脸上,带着一种久违的、对未来充满期盼的光彩。

这一切,都是他的杰作。

然而,车子越往城西开,这股火热的气息便逐渐冷却。高楼大厦渐渐隐去,取而代之的是低矮破旧的居民楼。墙皮斑驳,露出里面红色的砖块,像一道道干涸的伤口。空中交错的电线,如蛛网般将天空切割得支离破碎。

空气里,新城那股混杂着柏油与绿植的清新味道,被一种旧城区特有的、潮湿的、夹杂着油烟与生活垃圾的复杂气味所取代。

繁华与破败,未来与过去,在这座城市里,被一条无形的线,清晰地分割开来。

陈默知道,“幻影”就住在这条线的另一边。

他把车停在一条狭窄巷子的巷口,没有开进去。根据夜莺给出的地址,他要找的地方,就在这条巷子的深处。

抱着牛皮纸袋,他走进了巷子。

青石板路面因为常年潮湿,长出了一层滑腻的青苔。两旁是密密麻麻的自建房,家家户户的窗户上都晾晒着五颜六色的衣物,像一面面宣告着生活仍在继续的旗帜。孩子们追逐打闹的嬉笑声,老人们打麻将的哗啦声,还有谁家电视里传出的戏剧唱腔,混杂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烟火气,却又与他所处的那个世界格格不入的画面。

他在一栋看起来比周围邻居更破败的筒子楼前停下。楼道口的光线很暗,墙上用红色油漆写着一个巨大的“拆”字,外面画了一个圈,但油漆已经褪色,显然是很多年前留下的。

他走上吱呀作响的水泥楼梯,扶手上积着一层油腻的灰尘。三楼,最里面的一户,防盗门上满是锈迹,门上贴着的春联,经过风吹日晒,已经变成了灰白色,只有一点点模糊的红。

就是这里了。

他整理了一下呼吸,抬起手,轻轻敲了敲门。

咚,咚咚。

没有回应。

屋里很安静,静得能听到自己心脏的跳动。

他没有再敲,只是静静地站在门口,抱着那个牛皮纸-袋,像一个前来拜访故友的普通访客。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久到陈默以为屋里根本没人时,门内传来一阵拖鞋摩擦地面的声音,然后是锁芯转动的、干涩的“咔哒”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