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刘一手团队在多个项目申报中,存在夸大经费预算、虚报设备采购价格的行为,相关证据链正在进一步梳理和固化。”
王小莎静静地听着,眼神冰冷。商场沉浮数十年,她太清楚这些看似光鲜的学术招牌背后,可能隐藏着怎样肮脏的交易。
刘一手敢三番五次针对她的孙子,除了学术上的嫉妒和权力上的争夺,恐怕也与他背后那些见不得光的利益链条即将暴露有关。
他是在害怕,是在挣扎。
“证据务必做实,要经得起最严格的检验。”王小莎吩咐道,“暂时按兵不动,等候我的指令。”
“明白。”
挂断电话,王小莎端起咖啡,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
窗外,黄浦江上百舸争流,对岸的金融区摩天大楼直插云霄,彰显着资本的力量与冷酷。
她不会像袁天那样,在体制规则内进行隔空声援。
她的方式更加直接,更加……具有摧毁性。
她就像一头守护幼崽的母狮,静静地潜伏在草丛中,冷眼看着猎物蹦跶,一旦时机成熟,或者猎物敢真正伤害到她的孩子,她就会毫不犹豫地扑上去,给予致命一击。
现在,还不是最好的时机。
但她手中的利爪已然擦亮,只待那关键一刻的到来。
这份沉默的、隐藏在资本阴影下的威慑,是袁凡自己或许都未曾完全意识到的、最坚固的屏障之一。
……
无论是袁天在高层交流中不动声色的“风向引导”,还是王小莎在资本暗夜里悄然收紧的“证据绳索”,其产生的微妙影响,都如同投入水面的石子,涟漪终究会扩散到目标区域。
几天后,物理学院青年学者论坛组委会,收到了一份来自学校科研院的“温馨提示”。
提示中提到,本次论坛是展示我校青年学者风采、促进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备受校内外关注。
要求组委会务必“营造开放、平等、理性的学术讨论氛围”,“确保每一位报告人都能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杜绝任何非学术因素干扰论坛正常秩序”。
这份看似程序化的“温馨提示”,其措辞却颇为值得玩味。“开放、平等、理性”、“公平、公正”、“杜绝非学术因素干扰”——几乎每一条都像是有所指。
与此同时,陈庚院士也接到了学院党委一位主要负责人的电话,客气地询问论坛筹备情况,并“顺便”提到,学校几位主要领导对这次论坛“很重视”,“可能”会亲自到场观摩。
这些来自不同渠道、若隐若现的信号,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让某些原本蠢蠢欲动的人,不得不重新掂量一下在论坛上“搞事情”的后果。
刘一手教授自然也感受到了这种氛围的变化。
他阴沉着脸,将那两个准备在论坛上向袁凡发难的博士生又叫到办公室,语气严厉地叮嘱:
“提问可以,但必须严格控制在学术讨论范畴!注意措辞!要站在促进学科发展的角度!别给我授人以柄!听到没有?!”
两个博士生面面相觑,从刘一手前所未有的谨慎态度中,他们也嗅到了不同寻常的气息,连忙点头称是。
隔空支援,无声而至。
它们没有改变论坛的议程,没有直接为袁凡扫清道路,却悄然改变了论坛周边的“气压”,为即将到来的正面碰撞,划定了一条看不见的底线。
这场围绕青年学者论坛的博弈,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学术交流范畴,成为了改革与反改革、新锐与守旧、乃至不同背景力量之间的一次微缩预演。
袁凡对于这些发生在遥远权力场和资本暗影中的波澜,并非全然无知。
他从周铸老师偶尔欲言又止的提醒中,从陈庚院士更加笃定的目光中,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正在为自己“清场”和“护航”。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有丝毫松懈或依赖。他深知,外部的力量只能创造相对公平的环境,真正的较量,最终还是要靠自己在那个讲台上的真才实学。
他更加废寝忘食地投入到报告的准备中,反复演练,推敲每一个细节,模拟各种可能的质疑和应对。
他要凭借自己的实力,在众目睽睽之下,赢下这场必须赢得的战斗。
黄浦江上,汽笛长鸣,预示着新的一天即将开始,也预示着那场牵动无数人心的论坛,正一步步逼近。
隔空的支援已然就位,现在,只看舞台中央的那个少年,如何亮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