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少年班机房内的气氛因为资源被技术性限制而再度陷入凝滞,赵文武几乎要按捺不住动用“非常规”手段,李慕雪和张浩眉头紧锁地分析着繁杂的系统日志时,袁凡放在桌面的手机屏幕,忽然无声地亮了一下。
是一条新信息,来自一个没有存储名字、但尾号极其特殊的号码。
信息内容极其简短,只有一句话,像是一句没头没尾的提醒:
“系统底层调度模块,历史操作日志,关键字:‘负载均衡权重’,‘核心亲和性’。”
发信人没有署名,但袁凡只看了一眼那号码的尾数,瞳孔便几不可查地微微一缩。
这个号码,他只在极少数情况下,从奶奶王小莎那位如同影子般忠诚且能量巨大的首席助理那里见到过。
这是奶奶渠道传来的信息,精准,及时,且绝对可靠。
信息量不大,却如同在迷雾中投下了一束强光,瞬间照亮了关键路径!
“负载均衡权重”?“核心亲和性”?
这两个看似专业的系统调度术语,指向的正是他们苦苦寻找的、被恶意修改的参数!
对方手段确实隐蔽,没有直接限制配额,而是通过调整任务在不同计算节点间的分配策略(负载均衡权重),以及绑定任务到特定性能较低的核心组(核心亲和性),实现了软性的性能(限制)!
袁凡没有声张,甚至脸上的表情都没有丝毫变化。
他只是平静地拿起手机,将这条信息删除,然后重新将目光投向电脑屏幕。
“慕雪,张浩,”他的声音依旧沉稳,仿佛只是想到了一个新的排查方向,“不用再泛泛地看资源配额和优先级了。
重点查一下系统调度日志,尤其是关于‘负载均衡策略’和‘CPU核心绑定’相关的历史操作记录,时间范围锁定在最近三天。”
李慕雪和张浩虽然有些疑惑为何突然转向这个相对冷僻的技术点,但对袁凡的判断有着本能的信任,立刻依言操作。
赵文武凑过来,压低声音:“哥们儿,有线索了?”
袁凡看了他一眼,轻轻点了点头,但没有解释信息来源。
赵文武心领神会,不再多问,只是用力挥了挥拳头,眼中重新燃起斗志。
有了明确的方向,排查效率瞬间提升。在李慕雪和张浩精准的操作下,很快,几条隐藏在浩瀚系统日志深处、看似正常的“自动化策略调整”记录被筛选出来。
记录显示,就在前天深夜,系统确实执行了一次针对“特定用户组”(代码指向少年班)的“负载均衡优化”和“核心亲和性调整”,操作触发理由是“提升整体集群稳定性”,操作者签名……赫然是设备处那位孙科长的管理账号!
“找到了!”张浩激动地指着屏幕,“就是这里!他们修改了我们的任务调度策略,把我们的计算任务大部分都绑定到了那几个老旧、性能差的计算节点上!还降低了我们在高速队列的权重!”
铁证如山!
虽然对方用了“优化”、“调整”这类中性词汇,但其操作的实际效果,与恶意限制别无二致!
而且,在非紧急情况下,深夜由管理人员手动触发这种针对特定用户组的底层调度策略修改,本身就极不正常!
“妈的!这下看他们还怎么狡辩!”赵文武兴奋地差点跳起来。
李慕雪也长舒一口气,看向袁凡的目光中充满了敬佩。
她不知道袁凡是如何精准锁定这两个关键参数的,但这份在复杂系统中直指问题核心的洞察力,让她自愧弗如。
“周老师,”袁凡转向一直紧张关注着进展的周铸,“现在证据确凿。可以正式向学校设备处和纪委反映情况了。
注意,只陈述事实,附上日志证据,不进行主观指控,要求他们核查此次‘优化调整’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他的处理方式,依旧保持着最大程度的冷静和规范。
不越界,不煽动,只用无可辩驳的数据和事实说话。
……
几乎就在少年班这边取得关键突破的同时,一场看似与这件具体纠纷毫无关联的调研座谈,在明珠大学行政楼的会议室里举行。
调研方是市委办公室和教育局联合组成的“高教改革试点工作前期调研组”,带队的是市委一位副秘书长。
座谈的主题是“听取基层一线教师和学生对改革方案的看法与建议”。
参会人员除了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还特意随机抽取了部分中青年教师代表和不同年级的学生代表。
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安排,陈庚院士和少年班的辅导员宋婉婷也在受邀之列。
座谈会气氛起初有些拘谨,发言大多是不痛不痒的表态和支持。
直到调研组组长,那位副秘书长微笑着引导:“各位老师,同学,市委袁书记非常关心改革在基层的落地情况,希望大家畅所欲言,多谈问题,多提建议,哪怕是尖锐的批评,我们也洗耳恭听。只有听到真话,我们的改革才能有的放矢嘛。”
这时,陈庚院士轻轻咳嗽了一声,吸引了全场的注意。他没有拿稿子,语气平缓却带着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