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少年班的考验(2 / 2)

论坛组委会公布了最终的议程和报告人名单,袁凡的名字赫然在列,报告时间被安排在下午第一个,一个备受关注的位置。

这份名单,如同在滚沸的油锅里滴入了一滴水,瞬间炸开。

刘一手教授在办公室里,看着打印出来的议程表,脸上露出一丝阴冷的笑容。

他面前站着两个他精心挑选的博士生,一个专攻理论计算,一个精于实验数据分析,都是他团队里思维敏捷、言辞犀利,又对他忠心耿耿的“干将”。

“资料都看熟了吗?”刘一手问道。

“看熟了,刘老师。”理论计算方向的博士生推了推眼镜,自信地说,“袁凡那个项目,基于的模型有几个很强的假设,关于边界条件的处理也值得商榷。我们准备了几个问题,足以在理论上挑战他。”

实验数据分析的博士生也补充道:“他们公布的那部分前期数据,虽然漂亮,但平滑得有些异常,可能存在过度拟合或者数据筛选的嫌疑。我们可以从数据可靠性的角度提问。”

“很好。”刘一手满意地点点头,“记住,提问要‘专业’,要‘学术’,要站在推动学科发展的‘高度’!但是,问题要刁钻,要指向他们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或者解释不清的地方。

我要的,不是简单的讨论,而是要让他当众难堪,让所有人怀疑他们项目的严谨性和他的学术能力!”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一丝狠辣:“只要他在台上露出一丝破绽,或者回答得含糊其辞,我们的人就要穷追猛打,把问题放大!

到时候,陈庚老儿力排众议推他上去,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脸!”

“明白!”两个博士生眼中闪烁着跃跃欲试的光芒。

能在这种场合打压竞争对手,尤其是背景神秘、风头正劲的袁凡,对他们而言,既是完成任务,也是一种畸形的成就感。

“去吧,好好准备。论坛那天,看你们的了。”刘一手挥了挥手,仿佛已经看到了袁凡在台上狼狈不堪的场景。

……

山雨欲来的压抑感,不仅笼罩着少年班的机房和刘一手的办公室,也弥漫在陈庚院士那间堆满书籍的斗室里。

周铸将少年班资源再次被技术性限制的情况,以及打听到的关于刘一手准备在论坛上发难的消息,都汇报给了陈庚。

陈庚院士听完,久久沉默。他走到窗前,看着窗外在秋风中摇曳的树影,苍老的脸上皱纹仿佛更深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啊……”他喃喃自语,“改革刚刚拉开序幕,牛鬼蛇神就都跳出来了。技术刁难,学术发难……手段是越来越‘高明’了。”

他转过身,看向周铸和坐在一旁安静倾听的袁凡,目光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有关切,有担忧,但更多的是一种决绝。

“小凡,这次论坛,你怕吗?”陈庚忽然问道。

袁凡抬起头,迎上陈庚的目光,眼神平静而坚定:“陈院士,我不怕。我们的工作经得起检验。”

“好!”陈庚用力一拍大腿,眼中爆发出锐利的光芒,“就是要这股劲儿!他们越是这样,我们越要挺直腰杆!学术之争,归根结底要靠真才实学!靠阴谋诡计,终究上不了台面!”

他走到袁凡面前,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你放心去做报告!把你和团队最好的工作展示出来!逻辑要清晰,数据要扎实,回答要自信!至于那些魑魅魍魉的伎俩……”

陈庚冷哼一声:“我这张老脸,在学术界还有几分薄面。论坛那天,我会亲自到场坐镇!我倒要看看,谁敢在我的眼皮子底下,玩那些下三滥的手段!”

这是陈庚院士罕见的、如此明确和强硬地表态。

他这是要用自己的声誉和威望,为袁凡,也为这场改革背景下新旧力量的第一次正面碰撞,保驾护航。

一股暖流涌上袁凡的心头。他深深地向陈庚院士鞠了一躬:“谢谢陈院士!”

压力,如同不断积聚的乌云,沉甸甸地压在每个相关者的心头。

技术的枷锁,学术的狙击,还有那隐藏在幕后的权力博弈,都汇聚到了即将到来的青年学者论坛上。

少年班的考验,袁凡的考验,乃至这场高教改革在明珠大学面临的第一次严峻考验,都将在那个万众瞩目的讲台上,见分晓。

袁凡回到机房,看着屏幕上依旧缓慢爬行的数据,眼神没有丝毫动摇。

他坐在终端前,深吸一口气,再次投入到与那无形技术壁垒的较量中,同时也开始在脑海中,反复模拟着论坛上可能出现的各种诘难和应对策略。

风暴将至,他必须让自己这艘刚刚启航的小船,变得更加坚固,更加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