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核心目标,就是要打破壁垒,优化机制,激发活力,让高校真正回归育人本位,回归学术本位!”
接着,他清晰地阐述了改革的几项核心举措,每一条都直指之前提出的问题要害:
“第一,改革资源分配机制!建立公开、透明、竞争性的‘校级大型科研设施与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强制所有大型设备入网,实行‘统管、共享、有偿使用’!
成立由跨学科顶尖专家组成的‘学术资源评审委员会’,剥离行政部门的资源分配权,真正实现‘学术资源学术分配’!
设立面向青年学者、交叉学科和特殊人才培养的‘种子基金’、‘创新孵化基金’,保障起点公平!”
“第二,重构学术评价体系!坚决破除‘五唯’!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引入小同行评议和国际评估,突出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力!
实施分类评价,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教学型岗位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和周期,鼓励‘十年磨一剑’的潜心研究!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
“第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广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强化通识教育和跨学科培养!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更大空间!
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和科研实训体系,让优秀学生尽早参与前沿科研项目!我们尤其要重视少年班等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完善,给他们最适合的土壤和阳光!”
每一项举措的宣布,都像是在平静的湖面投入巨石,引起台下阵阵难以抑制的低声议论和骚动。
这改革的力度,远超很多人的想象!这几乎是要对整个高校现有的权力格局和利益分配模式进行一次彻底的洗牌!
刘一手放在膝盖上的手已经紧紧握成了拳头,指甲几乎要嵌进肉里。
强制设备共享?专家委员会评审?这简直是要断了他的根基!
他多年来苦心经营,依靠的就是对核心资源的垄断和对行政渠道的掌控!一旦这些被打破,他和他团队的优势将荡然无存!
而那些平时备受挤压的青年教师和中小团队负责人,眼中则爆发出惊喜和期待的光芒。他们仿佛在漫长的黑暗隧道中,终于看到了出口的光亮。
袁泽似乎没有在意台下的反应,他按照自己的节奏,继续推进:
“改革必然会触及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可能会有质疑,会有抱怨,甚至会有抵制。这都很正常。”
他的语气依旧平静,但目光却变得无比锐利,如同出鞘的利剑,扫视着台下每一张面孔!
“但是,我要强调一点:这次改革,是省委省政府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重大决策,得到了中央的充分肯定和支持!
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没有任何人、任何势力可以阻挡!”
他稍稍提高了音量,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绝:“在这里,我代表市委表个态:对于改革试点,市委将给予最大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同时,也将进行最严格的督查和问责!对于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单位和个人,我们要大力褒奖!
对于阳奉阴违、推诿塞责、甚至暗中阻挠改革的,无论涉及到谁,无论有什么背景,我们都将一查到底,严肃追责,绝不姑息!”
“绝不姑息”四个字,如同惊雷,在会场炸响。所有人都感受到了这话语背后沉甸甸的分量和钢铁般的意志。
这是一种赤裸裸的警告,也是一种强大的背书。
刘一手感到后背一阵发凉。他知道,袁泽这话不仅仅是说给所有人听的,更是说给他,以及他背后那些盘根错节的势力听的。这是一场硬仗,躲不过,也退不得。
袁泽最后总结道:“同志们,高等教育改革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但我相信,只要我们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敢于碰硬,久久为功,就一定能够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开创我省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国家现代化,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他没有用慷慨激昂的语调,但那份基于理性分析的坚定和基于历史担当的豪情,却更具有感染力。
话音落下,会场在短暂的沉寂之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这掌声,含义复杂。
有被鼓舞者的热血沸腾,有观望者的谨慎附和,也有被迫卷入者的无奈与算计。
但无论如何,改革的战鼓,已经在这一天,由市委书记袁泽亲手,重重地擂响!一场席卷全市高教系统的风暴,正式拉开了序幕。
散会后,人群如同潮水般涌出会场。每个人脸上的表情各异,交谈的声音压得很低,但空气中弥漫的那种紧张、兴奋与不安交织的情绪,却挥之不去。
刘一手铁青着脸,几乎是第一个快步离开会场,连明珠大学校长在后面叫他都没有理会。
他需要立刻回去,召集核心团队,商讨对策。
而与此同时,在会场的另一个角落,陈庚院士看着袁泽离开的背影,又看了看手中那份刚刚下发的试点方案全文,眼中闪烁着激动而又充满希望的光芒。他喃喃自语:“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这场改革宣言,如同在看似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足以改变地貌的陨石。
波澜,已起。
接下来,将是更加汹涌的暗流,以及惊涛拍岸的碰撞。
所有人都被卷入了这场时代的洪流,无人能够置身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