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斟酌了一下词句,将事情的经过,从发现资源被挤占,到组织团队撰写报告、进行数据分析,再到最后问题得以解决的整个过程,客观、简要地叙述了一遍,没有夸大自己的作用,也没有回避借助了某种“势”的事实,但语气始终平稳,不带任何炫耀或委屈的情绪。
袁泽安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藤椅的扶手上轻轻敲击,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直到袁凡说完,他才缓缓开口:
“遇到问题,没有抱怨,没有退缩,而是选择在规则框架内寻找解决途径,并且懂得团结协作,发挥各自长处。
这份报告,尤其是那份数据分析,切入点精准,用事实说话,比空泛的指责有力得多。”
他先是给予了肯定,但话锋随即一转,“但是,小凡,你有没有想过,这次之所以能如此‘顺利’地解决,除了你们自身的努力和那份报告的质量之外,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袁凡沉默了片刻,抬起头,迎上爷爷深邃的目光:“是因为……您在那次会议上提到了相关问题,引起了重视。”
“不错。”袁泽点了点头,语气变得严肃起来,“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再完善的规则,也需要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才能有效运行。
如果执掌规则的人心存偏袒,或者规则本身就被某些势力扭曲、架空,那么,仅仅依靠规则本身,是远远不够的。”
他站起身,走到书架前,抽出一本厚重的《资治通鉴》,随手翻了几页,又放了回去,仿佛在借此整理思绪。
“这次的事情,看似只是你们少年班与一个强势教授团队之间的资源争夺,但其背后,折射出的却是高校体系中更深层次的问题:学术资源分配的行政化、部门化倾向;‘学阀’现象对学术生态的破坏;以及资本力量对学术研究的渗透和影响。”
袁泽转过身,目光如炬地看着袁凡,“我让你来明珠读书,不仅仅是让你学习科学知识,更是希望你能亲身观察、体会这个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现在,我给你布置一份‘作业’。”
袁凡立刻坐直了身体,凝神静听。
“基于你这次的亲身经历和观察,结合你平时的思考,”袁泽缓缓说道,“分析一下,当前高校管理体制,在资源分配、学术评价和人才成长环境这三个方面,分别存在哪些最主要的弊端?
并且,针对这些弊端,提出你认为可行的、初步的解决思路。不需要长篇大论,但要言之有物,直指核心。”
这个“作业”,不可谓不重。它要求袁凡不仅仅是一个事件的亲历者,更要成为一个冷静的观察者和初步的思考者,要从具体现象跳脱出来,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和宏观层面的思考。
这对于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来说,是极高的要求。
但袁凡眼中并没有畏难之色,反而闪过一丝跃跃欲试的光芒。他点了点头:“是,爷爷。我会认真完成。”
“不着急,慢慢想,想清楚再写。”袁泽语气放缓,“下个周末,我们再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