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偿款的事我知道,我二舅家就在那村,急得嘴上都起泡了!找谁谁推,心凉透了!”
“新官上任三把火,就怕烧完了,留下一地灰给我们老百姓扫!”
这些回复Id同样可疑,发言模式高度一致,带着明显的水军痕迹,不断将话题炒热,刻意营造出一种“民怨沸腾”的假象。
很快,这股阴风从本地论坛蔓延开来。一些以“关注地方发展”、“倾听民间声音”为标榜的自媒体公众号,开始“敏锐”地捕捉到这些“热点”,添油加醋地进行“深度报道”和“评论”。
《林城新书记的“高科技”迷思:民生短板何时补?》
《警惕!地方招商中的“政绩冲动”与民生欠账》
《补偿款迟发背后:是程序问题还是漠视民情?》
这些文章,文笔看似客观,实则处处暗藏机锋。它们引用论坛上的“群众呼声”,将个别问题无限放大,上升到对袁天施政理念和能力的全面质疑。
虽然没有直接点名袁天,但“新书记”、“主政者”的指向性极其明确。文章在朋友圈、微信群被大量转发,真假难辨的信息和刻意引导的情绪如同病毒般扩散。
一些不明真相的普通群众也开始参与讨论,表达着对“民生问题”的担忧和对“领导只搞大项目”的不满。
网络上的喧嚣,不可避免地传到了现实世界。县委宣传部部长李梅拿着几份打印出来的热帖和自媒体文章,忧心忡忡地走进了袁天办公室。
“袁书记,您看看这个。”李梅将材料放在桌上,眉头紧锁,“舆情有点不对劲。集中在质疑您主导的项目忽视民生,还有补偿款拖延的问题上。来势汹汹,背后明显有人推动。”
袁天拿起材料,快速地浏览着。那些充满恶意引导的标题和内容,那些刻意煽动的评论,像一根根冰冷的针,刺入他的视线。
愤怒的火苗在胸中窜起,但很快被他强大的意志力压了下去。他抬起头,眼神异常冷静,甚至带着一丝洞穿一切的锐利。
“动作挺快。”袁天将材料丢回桌上,语气平淡,听不出喜怒,“张坤他们,这是双管齐下啊。线下用‘规则’卡我们的脖子,线上用‘舆论’泼我们的脏水。”
李梅有些焦急:“书记,我们不能坐视不理啊!这舆情发酵下去,影响太坏了!会严重损害您的威信和我们县委县政府的形象!要不要立刻组织网信办,联系平台删帖?或者,我们发个官方声明澄清一下?”
“删帖?澄清?”袁天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阴沉的天色,微微摇头,“那不正中他们下怀?显得我们心虚,只会越描越黑。他们现在巴不得我们跳出来对骂,把事情闹得更大。”
他转过身,目光炯炯地看着李梅:“李部长,舆论阵地,我们不能丢,但打法要变。他们泼脏水,我们就树典型,晒成绩,用事实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