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一个月,袁天的足迹踏遍了林城县的山山水水。
普桑的车轮碾过坑洼的乡道,卷起干燥的尘土。
他像一个沉默的勘探者,在汇报材料的华丽辞藻之下,在精心准备的样板工程之外,耐心地挖掘着那些被有意无意掩埋的真实。
一张由具体的人、具体的事、具体的怨气和不公织成的网,在他脑海中越来越清晰,而这张网的核心节点,无一例外地指向同一个人——常务副县长张坤,以及他背后那张由血缘、利益和权力编织的庞大关系网。
调研结束后的第一次县委常委会,气氛比袁天刚上任时更加微妙。
窗外的梧桐树叶几乎掉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刺向灰蒙蒙的天空。
袁天坐在主位,面前摊开一份厚厚的调研报告提纲。
他没有长篇大论地宣读,而是直接切入主题,语气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份量:“同志们,这一个月,我走了走,看了看,听了听。林城有很好的基础,但也存在不少制约发展、影响民生的问题。
其中,‘放管服’改革推进缓慢,审批环节多、耗时长、自由裁量权过大,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是优化营商环境最大的‘堵点’和‘痛点’。必须下决心解决。”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座的每一位常委,最后在张坤脸上停留了一瞬。张坤正低头摆弄着手中的钢笔,仿佛对袁天的话充耳不闻。
“我提议,”袁天提高了些许音量,“在前期城关镇试点的基础上,立即在全县范围强力推开‘一网通办’和‘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
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全部纳入省政务云服务平台线上运行,线下所有审批权限集中到新成立的县行政审批局,由一枚行政审批专用章统一对外行使。
最大限度压缩环节、减少材料、缩短时限、消除人为干预空间。”
话音落,会议室里一片寂静。
政法委书记端起茶杯,吹了吹,沉吟道:“袁天同志调研深入,问题抓得准。‘放管服’改革是中央和省里的要求,方向是对的。不过嘛,”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语重心长。
“林城有林城的实际,干部队伍的习惯、思维转变都需要时间。我看,是不是先扩大试点范围,步子稳一点,摸索出更成熟的经验再全面铺开?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震动和抵触情绪。”
组织部长紧随其后,眉头紧锁,忧心忡忡:“袁书记,这个决心是好的。但是,整合所有审批权限,成立新机构,涉及大量人员调整、系统对接、流程再造,财政投入也不小。
当前县里财政压力很大,几个民生项目还在等米下锅。是不是…再慎重评估一下财政承受能力和改革风险?”
轮到张坤发言了。他放下钢笔,身体微微后仰靠在椅背上,脸上露出一丝似笑非笑的神情,语调拖得有些长:“袁书记年轻有为,魄力大,想干大事,这我们都理解。但是啊,”他话锋陡然变得尖锐,“这‘一枚印章管审批’,听起来是好,一刀切下去,干净利索。可咱们林城的企业,尤其是那些扎根多年的本地企业,习惯了老办法,你突然把门路都堵死了,让他们怎么办?有些事,该灵活还得灵活嘛!再说了,”
他身体前倾,目光带着明显的挑衅意味扫过袁天,“省里的那个政务云平台,技术复杂,我们县里懂行的人有几个?系统对接、数据迁移,搞不好就是一团乱麻,到时候审批瘫痪了,企业骂娘,群众堵门,这个责任谁来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