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根基!(2 / 2)

一组组对比强烈的数据,如同无声的惊雷。田诺的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有节奏的轻响。

一个初来乍到的年轻县长,在基础薄弱、矛盾复杂的林城,能撬动如此大的变化?这些数据背后,意味着多少阻力?需要怎样的手腕和韧性?那个“需关注”的“争议”,在这份耀眼的成绩单面前,显得如此苍白和……耐人寻味。

他合上卷宗,身体向后靠在椅背上,目光投向窗外赤阳新城充满活力的景象。务实,是他的标签。

他欣赏能解决问题的干部,尤其是能用新思路、新方法解决老问题的干部。

这个袁天,这么短的时间就能搅动一池春水,顶着“争议”干出硬邦邦的政绩,这份锐气和能力,在四平八稳的官场里,像一块棱角分明、光芒内蕴的矿石。

田诺拿起桌上的红色保密电话,拨通了市委组织部长何斌的内线。

“老何,林城县那个袁天同志的材料,我看了。”田诺的声音平稳,听不出太多情绪,“组织部近期对他有没有更深入的考察安排?或者,市里有什么平台,能让这类有想法、有闯劲的年轻干部,更好地发挥所长?”

电话那头的何斌显然有些意外,没想到新书记这么快就关注到一个代县长。“田书记,市委组织部的干部考察组目前正在林城进行年度例行考察,袁天同志是重点了解对象之一。

根据初步反馈……评价确实比较两极化,但工作实绩非常突出。关于后续安排,市里正在筹备新一期的‘青年干部实践锻炼营’,聚焦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一线,如果您觉得合适,可以考虑将他纳入……”

“嗯,”田诺沉吟了一下,“等考察组的正式报告上来。这个袁天,有点意思。多关注一下。”

放下电话,田诺的目光再次落在那份卷宗上。“袁天”这个名字,在他心中打下了一个鲜明的印记。一个“有争议但政绩突出”的年轻干部,如同一柄刚刚淬火、锋芒初露的剑,已经悄然进入了他这位新任市委书记的视野中心。

考察组离开林城的那天下午,天气阴沉,铅灰色的云层低低压着,似乎酝酿着一场春雪。

袁天送走周明一行后,并没有立刻回办公室,而是独自一人走到了县委大院后面那个小小的、略显荒芜的憩园。

这里平时少有人来,几棵老树伸展着光秃秃的枝桠,假山石上覆盖着枯黄的苔藓,角落里一个石亭,油漆剥落,显得有几分寂寥。

他需要一点独处的时间,沉淀一下连日来紧绷的神经和纷繁的思绪。

表彰大会的光环,考察组的质询,赞誉与诋毁的交织,如同潮水般涌来又退去。他靠在冰冷的石亭柱子上,点燃一支烟,青白色的烟雾在寒冷的空气中迅速扭曲、消散。

口袋里手机震动了一下。是安欣发来的信息,只有极其简短的几个字,像某种经过加密的暗语:“风疾,木秀。根基深,叶方茂。勿留痕。”

袁天盯着屏幕,深邃的眼眸里掠过一丝了然,随即归于沉静。

安叔的提醒总是这样,在关键时刻,点到即止,却重若千钧。风必摧秀木,成绩越耀眼,觊觎和暗箭只会更甚。“根基深,叶方茂”,是告诫他行事要更稳健,根基要扎得更牢,不留任何可供人攻击的“痕迹”——无论是经济问题,还是生活作风,都必须如履薄冰,纤尘不染。

他掐灭烟头,指尖传来轻微的灼痛感。这痛感让他更加清醒。

考察组的结论虽然尚未正式公布,但从周明副部长离开前那意味深长的眼神,以及李卫国书记随后找他谈话时明显更温和、更倚重的态度来看,结果已然明朗。那些“年轻气盛”、“不接地气”的噪音,在铁打的政绩面前,终究化作了背景音里的杂波。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结束。张坤那张在表彰大会上强颜欢笑的脸,吴德海在考察组面前貌似公允实则句句诛心的评价,还有那些隐藏在阴影里、蠢蠢欲动的目光……都清晰地告诉他,战斗远未停歇。暂时的退避,往往是为了更凶狠的反扑。安叔的警示,正是对此的预判。

“根基…”袁天低声咀嚼着这两个字。在林城,他的根基是什么?是那些实实在在引进的企业,是营商环境改善后受益的商户,是智慧大棚里增产增收的农户,是化工厂事故中被及时疏散安置、得到妥善救治和赔偿的工人和家属,是那些像赵为民、孙长海一样,真心实意想干点事的干部。

这些,才是他立足的土壤,是他力量的源泉。下一步,必须把根扎得更深、更广。

他直起身,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脖颈,目光投向憩园外县委大楼的方向。大楼的轮廓在阴沉的天空下显得有些肃穆。

他知道,很快,新的任命就会下来。更大的权力,意味着更大的责任,也意味着更汹涌的暗流。

就在这时,手机又震动起来。这次是县应急管理局局长打来的,语气急促:“袁县长,刚接到省气象台升级预警!预计未来二十四小时,我们县北部山区可能有特大暴雪!几个偏远乡镇的通讯和道路恐怕……”

袁天眼神一凛,刚才的沉思瞬间被抛到脑后,所有的神经立刻切换到应急状态。“知道了!立刻启动应急预案,通知相关乡镇!我马上去应急指挥中心!”

他的声音斩钉截铁,没有丝毫犹豫,转身大步流星地朝着大楼方向走去,步伐沉稳而有力,在荒芜的憩园小径上踏出清晰的回响。

风雪将至,新的挑战已猝然而至。而他,已做好了迎击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