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彰大会的余热还未散尽,一股更隐秘、更严肃的气息便悄然笼罩了林城县委大楼。
市委组织部派出的干部考察组,在大会结束后的第二天便低调进驻。
组长是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周明,一个两鬓微霜、眼神锐利如鹰隼的老组工。
考察的对象,正是县领导班子成员,而袁天,无疑是焦点中的焦点。
考察组的谈话安排得密不透风,地点设在县委小楼二楼一间僻静的会议室。
窗帘拉得很严实,只留一条缝隙透进天光。
室内陈设简单,一张长条会议桌,几把椅子,空气里弥漫着旧纸张和消毒水的混合气味,安静得能听到空调低沉的送风声。
这种环境天然带着一种无形的压力。
谈话对象一个个被请进来,又一个个神情各异地离开。
周明和另外两名组员坐在桌子一侧,面前摊开笔记本,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是房间里唯一持续的声响。
县发改局局长赵为民是第一批被谈话的干部之一。
他是李卫国线上的人,为人相对正直。谈及袁天,他语气里带着明显的钦佩:“周部长,袁县长这人,能力没得说,魄力更是少见!
他搞的那个‘一网通办’平台,还有企业服务快速响应机制,是真刀真枪砍掉了多少繁文缛节?
以前企业办个事,跑断腿磨破嘴是常态,现在呢?效率提升肉眼可见!营商环境排名能上去,这是实打实的硬功夫!至于得罪人?”
赵为民苦笑了一下,“改革哪有不碰利益的?动了一些人的奶酪,自然就有人跳脚。但林城要发展,要摆脱垫底的帽子,就得有袁县长这样敢闯敢干、能打开局面的人!”
他的话诚恳而有力,周明微微点头,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着。
紧接着进来的是县农业局局长孙长海,一个在基层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老黄牛。
他显得有些拘谨,搓着手,说话带着浓重的本地口音:“袁县长…管农业时间不算长,但他那个‘智慧大棚’试点,选在我们局挂钩的困难村,我是全程跟着的。
说实话,开始俺们心里也打鼓,那些传感器、数据啥的,太玄乎。可袁县长不搞虚的,带着技术员一趟趟跑,手把手教农户用手机App看棚里温度湿度,啥时候该通风,啥时候该浇水施肥,清清楚楚!
去年冬天那场大雪,要不是系统提前预警,让大伙儿加固了大棚,损失可就大了去喽!
现在试点那几个棚,产量翻番,菜价还卖得高!老百姓都念他的好!接地气?咋不接地气?这就是最实在的接地气!”孙长海越说越激动,黝黑的脸上泛着红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