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天端起苏打水,轻轻晃了晃,冰块撞击杯壁发出清脆的声响。
他迎着沈振华探究的目光,脸上露出一抹平静而坚定的笑容:“沈总抬爱了。东海确实令人震撼。不过,我这次来苏江,是带着任务来学习的。林城那边,还有很多事没做完。”
他没有说“离不开”,也没有说“舍不得”,只是陈述一个“没做完”的事实。
沈振华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和不易察觉的欣赏。
他没有继续劝说,只是举起酒杯:“理解。人各有志。
不过,袁主任,记住一句话:鲶鱼放进沙丁鱼群里,是为了让所有鱼都活下来,游得更快。
但前提是,那条鲶鱼自己,得足够强壮,也足够清醒。”
他意有所指地笑了笑,与袁天碰了一下杯,“祝你挂职顺利,学有所成。在东海,有什么需要了解的,随时找我。”
他递过一张设计极其简洁、只有名字和电话的黑色名片。
“谢谢沈总。”袁天郑重地接过名片。沈振华点点头,转身优雅地融入了另一群正在热烈讨论区块链应用的人群中。
袁天站在原地,手中冰凉的苏打水杯壁凝结着细密的水珠。
沈振华的话,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的涟漪久久不散。
鲶鱼……他脑海里再次浮现出这个词。他这条来自林城的“鲶鱼”,在苏江这片活力四射的海洋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滋养。
他强壮了吗?他足够清醒吗?
他拿出随身携带的黑色硬壳笔记本,翻开新的一页。
笔记本的扉页上,是他来之前写下的几个关键词:营商环境、知识产权、人才、金融。
此刻,他拿起笔,在“人才”这一项后面,用力地划掉了“引进”两个字。
笔尖划过纸张,发出沙沙的轻响。然后,他在这两个字的旁边,重重地写下了两个新的词语:生态、土壤。
他抬起头,目光穿透沙龙巨大的玻璃窗,望向苏江璀璨的、象征着高效与活力的不夜灯火。
那光芒遥远而明亮,映照着他眼中跳动的火焰。
笔记本摊开在膝上,新写下的“生态”、“土壤”两个词,在流转的灯光下显得格外清晰。窗外的灯火如同流淌的液态黄金,勾勒出这座效率之都永不疲倦的轮廓,冰冷而诱人。
他端起苏打水,冰凉的液体滑过喉咙,带来一丝清醒的刺痛。
沈振华的话在耳边回响:“鲶鱼……得足够强壮,也足够清醒。”
强壮?在这片信息与资本高速奔涌的海洋里浸泡一日,他触摸到了林城难以企及的高度,也看清了自身与这精密巨兽间的沟壑。
清醒?是的,他从未如此清醒。苏江的“高效”,并非无源之水。
那透明的规则、对专业的敬畏、自发生长的生态,如同精密咬合的齿轮,驱动着这架机器。而林城,缺的正是这些冰冷的“齿轮”。
他合上笔记本,指关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笔记本里,密密麻麻的记录下,是苏江的“手术刀”,是芯跃的难题,是沙龙里的火花,是沈振华递来的橄榄枝与警语。
这些碎片在他脑中碰撞、组合,渐渐拼凑出一条模糊却坚定的路径。
他站起身,将空杯放在吧台。沙龙里的喧嚣似乎退远了一些。
他最后看了一眼窗外那片令人目眩的辉煌,转身,推开厚重的铁门,走入初夏微凉的夜风中。
风里带着海的气息,也带着一种无形的、催促人前行的力量。他迈开步子,走向管委会大楼的方向,身影融入苏江不眠的夜色里。
那条鲶鱼,已嗅到了风暴的气息,正摆动着尾鳍,准备游向更深、更暗、也更需要它搅动的水域。
笔记本沉甸甸地贴在胸口,像一块淬火的铁,烙印着“生态”与“土壤”,也烙印着即将席卷林城死水的那场风暴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