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沉淀了岁月和智慧的力量:“小天,你能想到这些,很好。说明你没有只顾着埋头拉车,还知道抬头看路,心里还装着点不一样的东西。”
他站起身,走到那幅巨大的南疆地图前,背对着儿子,目光扫过那些蜿蜒的河流、连绵的山脉和标注着的城镇。
“你问我,从何下手?”袁泽的声音沉稳而清晰,“我跟你讲个道理。任何技术,任何理念,无论多么先进,如果不能扎根于现实的土壤,不能回应最真实的需求,那它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再好看,也长久不了。”
他转过身,目光如炬,看向袁天:“你觉得实验室和真实世界有鸿沟?那就跳下去,填平它!觉得人微言轻?那就先做出样子来,用事实说话!觉得不知道从哪里开始?那就从最小、最具体、最能看见效果的事情做起!”
“我当年刚到京州,两眼一抹黑,凭什么打开局面?靠的是过目不忘?还是能打?那是底牌,但不能轻易亮。明面上,靠的是抓住丁义珍这条线,一查到底,撕开口子!靠的是解决大风厂员工的下岗安置问题,争取民心!事情都是一件件做出来的,威信是一点点立起来的!”
他走回书桌旁,手指在桌面上重重一顿:“不要总想着一步登天,搞什么石破天惊的大发明、大创造。就从你身边能接触到的最具体的问题入手。
比如,你研究所的行政流程是不是还很繁琐?能不能设计个小程序优化它?你同学老家村里的特产是不是还卖不出去?能不能帮他们做个电商方案?
甚至,你看不惯哪个街道的交通拥堵,能不能用你的数据模型去分析分析,给交管部门提个有说服力的优化建议?”
“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在解决这些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你会真正理解现实的复杂性,会知道技术该如何适配、如何落地,会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也会积累起别人拿不走的资本和话语权。”
袁天的眼睛渐渐亮了起来,父亲的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心中那把困惑的锁。是啊,为什么总要想着宏大的叙事?为什么不能从身边做起?
“爸,您的意思是……让我去基层?去一线?”袁天有些不确定地问。
“象牙塔里养不出参天大树,温水里煮不出硬骨头。”袁泽坐回椅子,语气斩钉截铁,“最大的实验场和最难的问题,从来不在论文里,而在最基层的地方,在群众中间。
那里有最鲜活的经验,也有最顽固的积弊;有最朴素的智慧,也有最现实的阻力。能不能在那里扎下根、开出花、结出果,才是真本事。”
他意味深长地看着儿子:“你的起点比我高,学的知识比我新,这是你的优势。但如果你只是把这些当成进入某个高端圈子的敲门砖,而不是用来改造世界、服务人民的工具,那在我看来,反而是浪费。”
王小莎不知何时端着一盘切好的水果站在书房门口,她没有进来,只是静静地听着父子俩的对话,脸上带着欣慰又有些担忧的神情。她心疼儿子可能要去吃苦,但她更明白丈夫的深意。温室里培养不出栋梁,风雨中才能锤炼出雄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