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五:袁泽在山区试点村——盘龙寨!
崎岖的山路颠簸了数小时才抵达。袁泽拒绝了坐轿子(当地一种简易交通工具)的建议,坚持步行了最后一段陡峭的石阶,走进寨子时,额头上已沁出汗珠。寨老们带领全寨老少,穿着节日盛装,在寨门口用隆重的“拦门酒”仪式欢迎。
在鼓楼前的广场上,村民们为袁泽表演了精心排练的、准备在“村超”开幕式上展示的大型芦笙舞。几十支芦笙齐鸣,声音高亢悠远,穿透云霄;盛装的侗家姑娘小伙踏着整齐而有力的舞步,银饰叮当作响,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场面极具震撼力。
表演结束,寨老石大山恭敬地捧出他们设计的队旗——一面靛蓝色的土布旗帜,上面用彩线绣着一条栩栩如生、盘旋欲飞的巨龙图案。
袁泽仔细端详着,不时点头,眼中流露出赞赏:“舞跳得好!气势足!这旗子也漂亮,龙纹很有神韵。”他沉吟了一下,指着舞者身上闪亮的银饰,温和地建议道:“石老,你们侗家的银饰锻造也是一绝,是宝贵的文化财富。
我看队服的设计,是不是也可以稍微融入一点点银饰的元素?比如在领口、袖口或者队徽边缘,点缀一点点银色的纹样?不需要多,点到为止,既能体现特色,又不会增加太多成本,也方便运动。”
寨老石大山和旁边的几位老手艺人又惊又喜,激动得连连搓手:“哎呀!省长您真是行家!连这个都想到了!好!好!我们马上改!加点银饰元素,肯定更出彩!更显我们侗寨的特色!”他们没想到,这位日理万机的副省长,对民族文化的细节竟有如此敏锐的观察和尊重。
袁泽在寨子里走访,看到老裁缝吴婆婆带着几个年轻媳妇,在昏暗的木屋里就着天光,一针一线地缝制着改良侗布队服;看到小伙子们在刚平整出来的、还带着草根的土坡上挥汗如雨地训练;看到老石匠龙伯在角落里,用凿子小心翼翼地在一块青石上敲打出“盘龙杯”的雏形……这些画面,都被随行的宣传部门工作人员(袁泽要求必须低调、真实记录)捕捉下来。
场景六:袁泽在渔村试点——菱角湾!
他站在退潮后的滩涂边缘,看着渔民们在湿润的滩涂上用浮标和绳索规划着球场边界。海风猎猎,吹拂着他的衣角。赵满舱支书兴奋地介绍着他们的“滩涂球场”计划、改良渔夫装的队服创意和渔歌号子啦啦队的设想。
“袁省长,您看这地方行不?退潮后就是现成的!踢起来带劲!就是球容易沾泥巴,滚不快。”一个年轻渔民憨笑着说。
袁泽蹲下身,抓起一把略带粘性的滩涂泥,捏了捏,又看了看远处正在涨起的潮水线,点点头:“因地制宜,很有创意!不过安全是重中之重。”他转向随行的省体育局干部和当地领导,“滩涂地质特殊,湿滑,容易扭伤。要特别注意!场地边界要离涨潮线足够远,预留安全时间。要配备足够的清水冲洗眼睛(海水盐分刺激),准备简易担架。医疗点要设在岸边高处,确保能第一时间处理伤情。赛程安排必须严格参考潮汐表!绝不能冒险!”他的指示具体而细致。
当听到“海味百家宴”的设想时,袁泽笑了:“这个想法好!但食品安全、环境卫生要管好。文旅、市场监管部门要提前介入指导,制定简易规范。要让游客吃得放心,玩得开心,记住菱角湾的味道!”
这些深入基层、与村民零距离互动的画面和细节,经过严格审核后,有选择性地通过官方媒体和网络平台释放出来。
袁泽那亲民务实、体察下情、尊重文化、同时又思维缜密、要求严格、充满权威感的复合形象,通过“村超”这个充满烟火气的载体,更加生动、更加深入地传播开来。
“网红省长”的名号不胫而走,但这一次,舆论中更多的是由衷的赞赏、深度的认同和对他施政能力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