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村超来袭(下)(1 / 2)

场景三:平州市,沃野千里的红旗村

村支书王铁柱,一个身材敦实、声如洪钟的退伍军人,在村广播站用大喇叭激动地宣布了入选“村超”试点的消息。村委大院前的晒谷场上,挤满了闻讯赶来的村民。

“老少爷们儿!姐妹们!咱们红旗村,种地是能手,踢球也不能怂!省里袁省长搞‘村超’,给咱们农民长脸的机会来了!咱们村的小伙子,哪个不是干活的好把式?腿上绑沙袋挑百斤担子都不喘大气!这力气,这耐力,用到球场上,那就是坦克!推土机!冠军奖杯,我看就该刻上咱们红旗村的名字!”王铁柱的话极具煽动力。

一群常年在地里摸爬滚打的壮小伙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皮肤黝黑的李大力憨厚地笑道:“支书,别的咱不敢说,比力气,比能跑,咱庄稼汉怕过谁?这球,咱踢定了!”

关于队服,大家觉得实用就好,选耐磨吸汗的布料,颜色就用村里合作社的Logo色——金黄色,象征丰收。“就叫‘金穗队’!队徽就画个大稻穗!”

有人半开玩笑地提议:“冠军奖杯要是能做成个金灿灿的大稻穗形状就好了!象征咱们农业大村的根!”引来一片附和的笑声。

村里的妇女们也不甘示弱,商量着组织啦啦队,口号都想好了:“红旗红旗,勇争第一!种地是模范,踢球也争先!”还要把村里丰收节扭的大秧歌也搬出来助威。

试点乡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试点乡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没有入选首批试点的乡村,也彻底坐不住了。一种强烈的“不能掉队”、“不能给家乡丢脸”的情绪在蔓延。各村村委的电话被打爆,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跑到乡镇政府、县市政府去“请愿”,言辞恳切,甚至带着点“威胁”:“书记\/县长,下一批试点要是没我们村,我们全村老少就去省里找袁省长评理去!”基层干部们哭笑不得,又深受触动,只能一边安抚,一边加紧向上级争取下一批的名额。

袁泽并没有满足于在办公室里听汇报、看材料。他再次展现了其深入骨髓的“下沉”风格。轻车简从,只带秘书和必要的工作人员,有时连市县领导都不事先通知,随机选择了几条路线,深入到不同类型的试点村进行实地调研。他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去感受最真实的脉动。

场景四:袁泽在平原试点村——红旗村!

他拒绝了村干部安排的会议室汇报,径直走到正在用石灰粉在打谷场上画线的村民中间。初夏的阳光有些灼热,晒谷场上尘土飞扬。袁泽毫不在意,蹲在田埂上,看着几个老农熟练地拉着绳子,用装了石灰粉的竹筒,在夯实的泥地上划出笔直的白线。

“老哥,这线画得直啊!有经验!”袁泽笑着搭话。

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农抬起头,咧嘴一笑,露出缺了颗门牙的豁口:“省长,这算啥!咱种了一辈子地,拉绳打线,那是基本功!比这田埂还直哩!”话语里透着庄稼汉的自豪。

袁泽注意到旁边放着的几个用旧轮胎皮和粗铁丝自制的简易球门,他走过去,饶有兴致地用手摇了摇,又掂量了一下旁边一个用多层旧布条、棉絮和橡胶皮手工缝制的“足球”。球体不规则,有些地方针脚粗糙,但摸上去厚实,显然凝聚了村民的心意。

“这球……能踢吗?”袁泽笑着问。

“能!咋不能!”一个半大小子跑过来,抢着说,“我们试过了,可结实了!就是有点沉,踢不远,但练练脚头没问题!等村里凑钱买了新球,这个就留着当纪念!”孩子的眼睛亮晶晶的,充满了期待。

袁泽点点头,拍了拍小子的肩膀,又转向围拢过来的村干部和村民球员代表:“场地因地制宜,很好!安全要注意,这种自制球玩玩可以,正式比赛还是得用符合安全标准的球,省体育局会统一配发一部分。关键是要组织好,练起来!把红旗村的精气神踢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