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军地会议后数日。地点:京城,某条幽深静谧胡同深处,一座古朴厚重的四合院内。
这里与军区指挥中心的冷硬科技感截然不同。
青砖灰瓦,朱漆廊柱,庭院深深。几株苍劲的古柏投下斑驳的树影,角落里的金鱼缸里几尾锦鲤悠然游弋。
空气中弥漫着陈年木料、茶叶和淡淡书墨的混合气息,沉淀着岁月与权力的厚重。
正房花厅内,光线柔和。一位老者坐在一张宽大的紫檀木太师椅上。他穿着极其普通的灰色夹克,身形并不高大,甚至有些清瘦,但腰杆挺得笔直,如同一杆历经风霜却依旧坚韧的老枪。
他的头发已然全白,梳理得一丝不苟,脸上刻满了岁月的沟壑,但那双眼睛,却异常明亮、深邃,开阖之间精光内敛,仿佛能洞穿人心,又似蕴藏着千军万马的雷霆。
他便是袁泽此行要见的人——张振邦上将,一位早已退居二线、却在军内拥有着巨大隐性影响力的传奇老帅,军中私下称其为“定海针”。
张振邦没有多余的寒暄,示意袁泽在对面的椅子上坐下。一个穿着朴素军装(无衔)的年轻勤务兵悄无声息地奉上两杯清茶,碧绿的茶汤在白瓷杯中氤氲着热气。
“汉东的事,做得不错。”张振邦开口,声音不高,略带沙哑,却带着一种金铁交鸣般的质感,每一个字都清晰地送入袁泽耳中。“扫污浊,正法纪,定民心。尤其是京海那一仗,干净利落,有章法,更有胆魄!”
他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浮沫,目光如同实质般落在袁泽脸上:“我看了你在省军区会议上的发言记录。很好。心思缜密,大局观强,更难能可贵的是,懂军事,更懂地方。这身检察蓝
袁泽微微欠身:“老首长过誉。职责所在,尽力而为。”
“职责?”张振邦放下茶杯,嘴角勾起一丝意味深长的弧度,“你的职责,只是在法庭上惩奸除恶吗?”他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仿佛要看穿袁泽的灵魂:“汉东的天,是清朗了些。
但清朗之下呢?那些看不见的暗流,那些蠢蠢欲动的域外黑手,那些关乎一省乃至一国安危的基石……谁来守护?”
他没有等袁泽回答,自顾自地说下去,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沉重和期许:
“军队,是国家最后的盾牌,也是最锋利的剑。但这把剑,要握得好,用得准,光靠军营里摸爬滚打是不够的。
现在的仗,早就不只是战场上的枪炮对轰了。经济、科技、信息、人心……战场无处不在!我们需要的人,既要懂枪杆子,更要懂笔杆子,懂钱袋子,懂人心向背!
要能在省委常委会上,为国防安全据理力争;要能在军民融合的深水区,破冰前行;要能在地方错综复杂的利益网中,一眼看穿要害,稳住大局!”
张振邦的目光再次聚焦袁泽,如同两道凝聚的探照灯光柱:
“袁泽,你这些年,在国安,在公安,在检察院,摸爬滚打,洞悉了这社会最深层的光明与黑暗。你的能力,你的心性,你的立场,我们都看在眼里。
尤其是你那颗‘定盘星’一样的心,无论身处何位,只认‘法’与‘民’!这正是军队,尤其是守卫一方安宁的省军区系统,最需要的主心骨!”
他身体微微前倾,那股久居上位的无形威压和铁血老帅的杀伐之气虽已内敛,却依旧让空气都凝重了几分:
“汉东省军区政委(或司令员)的位置,很快就要空出来了。
这个位置,不仅肩扛将星(副军职,少将衔),更是省委常委!是真正能参与一省最高决策、守护一方安宁的‘戎装柱石’!我们需要一个能在军地之间架起坚实桥梁,能在关键时刻为国防发声、为大局定策的人!”
张振邦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目光灼灼地盯着袁泽:
“这根橄榄枝,我们递出来了。袁泽,你,愿不愿意放下这身检察蓝,重披橄榄绿,到更广阔的战场,担起这副更重的担子,做汉东真正的‘定海神针’?”
张振邦的四合院环境(古朴厚重、大隐于市)与其身份形成强烈反差,营造深不可测的威压。他评价袁泽的措辞精准有力:“扫污浊,正法纪,定民心”、“懂军事,更懂地方”、“检察蓝下的将帅之心”,将袁泽的跨界能力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他对现代战争形态(经济、科技、信息、人心)和省军区政委核心职责(军地桥梁、省委决策、国防发声、大局定策)的阐述,格局宏大,直指核心。
最后递出的“戎装常委”橄榄枝,不仅意味着军衔晋升(少将),更代表着从司法利剑向一方守护神的身份跃迁,其分量远超寻常职务调动。老帅的每一句话都如同重锤,敲打在袁泽关于未来的思考上。
时间:与张振邦会谈后当夜。
地点:京城某保密级别极高的内部招待所套房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