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颁布《昭宁政要》(1 / 2)

太庙“失窃”案的余波尚未完全平息,那场发生在神圣之地的未遂阴谋,如同一声警钟,让刘宏更加坚定了将新政成果制度化、法典化的决心。他深知,人亡政息是历代改革最大的悲剧,唯有将意志转化为不可轻易动摇的律法与制度,方能传之久远。

腊月廿三,小年。天空飘着细碎的雪花,将洛阳城装点得银装素裹,却并未减少德阳殿内的肃杀与庄重。今日并非大朝会,但被传召而至的,皆是帝国真正的权力核心与智囊——太尉皇甫嵩、司空卢植、尚书令荀彧、以及各部曹主要官员、御史中丞、乃至将作大匠陈墨等,济济一堂。

刘宏没有坐在高高的御座上,而是与众人一样,跪坐在铺设着暖席的殿中。他的面前,摆放着一只造型古朴、体积不小的紫檀木匣。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由自主地聚焦在这只木匣上,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声的期待。

“诸卿,”刘宏开口,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显得格外清晰,“太庙之事,给朕,也给诸位提了个醒。暗处的敌人,无时无刻不在盯着我们,盼着我们出错,盼着新政夭折。”

他轻轻抚摸着紫檀木匣光滑的表面,眼神锐利:“朕登基十余载,与诸卿呕心沥血,披荆斩棘,方有今日局面。然,人言可畏,世事无常。朕今日能在此与诸卿定策,焉知他日不会有肖小之辈,妄图篡改史笔,否定我等之功业,使我等心血,付诸东流?”

他猛地打开木匣的铜扣,掀开盒盖。里面并非金银珠玉,而是整整齐齐码放着一卷卷以明黄绫缎为封面、以玉轴为卷轴的册籍,散发出淡淡的墨香与檀木清香。

刘宏取出最上面、也是最厚的一卷,缓缓展开。只见卷首以遒劲有力的隶书写着四个大字——《昭宁政要》!

“此乃朕与诸卿,十余年来心血之凝聚!”刘宏的声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郑重,“自即日起,朕将下诏,将《昭宁政要》刊印成册,颁行天下各州郡县,乃至亭、里!使其成为我‘昭宁’一朝,治国理政之根本大法!后世之君,亦需遵循此要,非经廷议公决,不得擅改!”

《昭宁政要》并非一部单一的律法,而是一部宏大的治国法典汇编。在刘宏的授意和荀彧、卢植等人的主持下,由东观秘阁及尚书台精英耗时近一年编纂而成。其内容包罗万象,结构严谨,分为数卷:

第一卷,《总纲·昭宁训》,由刘宏亲自拟定核心思想,阐明“昭宁”之政的根本原则——强化皇权、提高效率、发展民生、巩固国防。强调“军队国家化”、“吏治考核化”、“经济调控化”、“律法程序化”、“教育实用化”。

第二卷,《吏治·新铨选》,系统规定了从“策问殿试”选拔高级人才,到“实务考核”评定官员政绩,再到“御史台监察”的整套官僚管理体系。明确官员升迁黜陟的标准,极大限制了以往靠门第、名望入仕的渠道。

第三卷,《经济·平准律》,以“均输平准署”的运作经验为基础,详细规定了国家介入重要物资(粮、盐、铁)流通、平抑物价、打击囤积的权责与流程。同时包含了对“假民公田”、鼓励农具改良、兴修水利等农业政策的具体阐述。

第四卷,《军事·枢密令》,正式确立了“枢密院-都督府-卫”三级军事指挥体系,明确了“将不专兵”、“定期轮换”的原则。详细规定了各军兵种编制、装备标准、训练大纲以及基于新式装备的战术条例。尤其强调了“汉字旗”的象征意义和军队对皇帝的绝对忠诚。

第五卷,《刑律·昭宁律》,这是在卢植主持修订的新《汉律》基础上,进一步提炼的核心法典。着重强调了“证据定案”、“规范刑讯”、“废除\/减轻部分肉刑”等进步原则,并对贪污、谋逆、投敌等重罪,规定了极其严厉的惩罚。

第六卷,《格物·兴百工》,此卷颇为特殊,由陈墨主导编撰。收录了经过验证、允许推广的新式农具、器械、工程技术的图纸、原理与制作标准。旨在鼓励技术创新,并将其纳入国家管理的范畴。

刘宏让内侍将《昭宁政要》的部分卷册,分发给在场的核心重臣翻阅。殿内一时只剩下书页翻动的沙沙声。

皇甫嵩仔细看着《军事·枢密令》中关于军队调动的繁琐程序,眉头微皱,但最终还是化为一声轻叹:“有此令在,后世将帅,再难拥兵自重。于国而言,确是幸事。”他明白,这是彻底杜绝军阀割据的根本之策,虽然限制了将帅的自主权,却保障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卢植则对《刑律·昭宁律》爱不释手,喃喃道:“程序正义,证据为王……若能切实推行,可免多少冤狱!此乃圣王之道也!”

荀彧浏览着《吏治·新铨选》和《经济·平准律》,眼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他看到的是一部前所未有的、系统化的国家管理蓝图,其精细与前瞻,远超历代典籍。

而陈墨,捧着那本包含了他无数心血的《格物·兴百工》,双手微微颤抖。这意味着,他所钻研的“奇技淫巧”,第一次被提升到了与经学、律法并列的“政要”高度!这是对他,也是对天下所有工匠的莫大肯定!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对此欢欣鼓舞。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到了太傅袁隗的耳中。他并未被传召参与此次核心会议,当他在暖阁中听到心腹详细描述《昭宁政要》的内容,尤其是《吏治·新铨选》和《经济·平准律》部分时,那张古井无波的脸终于彻底阴沉下来,手中的玉如意被他攥得指节发白。

“好一部《昭宁政要》!好一个‘根本大法’!”袁隗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寒意,“这是要将我等世家门阀,彻底排除在朝堂之外!要将地方经济,完全掌控于朝廷之手!刘宏……他这是要掘我等祖坟,断我等根基!”

他猛地站起身,在暖阁内急促地踱步:“一旦此要颁行天下,形成定制,我等还有何立足之地?察举之制名存实亡,土地清丈步步紧逼,商路又被官营把持……长此以往,世间再无四世三公,只有他刘氏一家独大!”

“太傅,是否要联络几位大人,在朝会上……”心腹小心翼翼地建议。

“朝会?”袁隗冷笑一声,“你看他今日召集的是谁?皇甫嵩、卢植、荀彧……皆是他的心腹干城!他这是先定了调子,形成了决议,根本不会再拿到大朝会上去讨论!他要的是强行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