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坚虎步上台,声若洪钟:“臣在!”
“孙坚!你平定荆南,有功于国。朕特赐你‘长沙营’军旗!望你持此旗,镇守南疆,扬我汉威!”
“陛下!”孙坚双手接过旗帜,猛地一顿,旗杆底部砸在木台上发出沉闷的响声,他昂首道,“臣,孙坚!必以此旗为号,凡陛下旨意所至,纵刀山火海,坚亦往矣!长沙营,愿为陛下扫平一切不臣!”他的表态,直接而炽烈,带着浓郁的个人风格。
一面面旗帜被授予出去。
“屯骑营!”
“越骑营!”
“步兵营!”
“羽林左监!”
“羽林右监!”
……
每一声唱名,每一次授旗,都伴随着将领铿锵有力的誓言。校场之上,旗帜如林,那一个个巨大的“汉”字连成一片,在晨曦与火光的交织中,构成了一幅无比震撼、象征着权力与忠诚彻底收归中央的画卷。
当最后一面旗帜授予完毕,所有获旗将领手持军旗,在台下重新列队。百余面玄底赤边的“汉”字旗同时展开,迎风招展,猎猎作响!那景象,庄严肃穆,气势磅礴!
刘宏站在高台之上,俯瞰着这片由忠诚誓言与钢铁意志汇聚而成的旗海,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掌控感与责任感。这不仅仅是一场仪式,这是他重塑帝国军事体系的里程碑!从今往后,这支军队的魂,被牢牢地系在了“汉”字旗上,系在了他的手中。
“诸卿!”刘宏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一种仪式临近尾声的总结与升华,“旗帜,已授予尔等!此旗,重于性命!它代表着朕对尔等的信任,更代表着尔等对朕、对大汉江山的承诺!”
他目光锐利,如同出鞘的宝剑,扫过每一张面孔:“望尔等归营之后,将此旗高悬于营门之上,矗立于校场之中!要让每一位士卒,每日都能看到它,铭记它!要让他们知道,他们为何而战,为谁而战!”
“自今日起,凡我大汉军人,见‘汉’字旗,如见朕躬!旗之所指,兵锋所向!胆敢有违抗旗令、亵渎军旗者,无论官兵,皆以叛国论处,格杀勿论!”
“谨遵圣谕!陛下万岁!大汉万岁!”台下,百余将领齐声怒吼,声震云霄,与那飘扬的旗海相互呼应,彰显着无可动摇的意志。
仪式结束,将领们怀着各异的心情,捧着那面面沉甸甸的军旗,依次退场。他们知道,回到军营,还有一场面向全体士卒的、规模更大的宣示仪式在等待着他们。皇帝要将“忠君爱国,旗在人在”的思想,彻底灌输到每一个士兵的脑海里。
校场渐渐空荡,只剩下刘宏与几位核心重臣,以及那些依旧在燃烧的火盆。
皇甫嵩抚须感慨:“陛下,此授旗仪,意义深远。假以时日,军中只知有陛下,有国家,而不知有私主矣!此乃强军固国之本!”
卢植也颔首道:“确是如此。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如今名分已定,纲纪重铸,军队方能如臂使指。”
荀彧则更关注实际效果,轻声道:“只是……此举虽定大局,然难免触动些人固有之利。如袁本初等人,其家族在军中影响颇深,恐非心甘情愿。”
刘宏闻言,冷冷一笑,目光仿佛能穿透宫墙,看到那些正在离去将领的背影:“朕知道。袁本初方才誓言煌煌,只怕心中另有计较。还有那孙文台,勇烈可用,然其性如烈火,还需善加引导,方能不为双刃之剑。”
他顿了顿,语气转为森然:“但,大势已成!这面‘汉’字旗,就是规矩,就是法理!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谁敢阳奉阴违,朕不介意,用他的人头,来为这新立的规矩,祭旗!”
话音刚落,那名年轻的内侍再次如同鬼魅般出现,脸上带着前所未有的凝重,甚至有一丝惊慌。
“陛下!八百里加急!渔阳……渔阳郡守张举,杀朝廷使者,焚毁官仓,裹挟军民,自称‘天子’,公开……反了!并与入境鲜卑骑兵合流,其兵锋已威胁蓟县!刘幽州(刘虞)发来最后求援,言……言蓟县若失,则幽州门户洞开!”
消息如同晴天霹雳!
刚刚完成授旗,强调完忠诚,后方就出现了如此恶劣的叛乱!而且还是郡守一级的地方大员,直接勾结外敌造反!
皇甫嵩、卢植、荀彧三人脸色瞬间变得无比难看。
刘宏脸上的冷意却骤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极致的平静,但那平静之下,是即将喷发的火山!
他缓缓转头,看向校场上那面依旧在高处飘扬的、最大的“汉”字帅旗,嘴角,慢慢勾起一抹冰冷到极致的弧度。
“好……很好。”
他的声音很轻,却让身旁的三人感到一阵刺骨的寒意。
“正好。”刘宏的目光如同万载寒冰,锁定在北方,“朕刚铸好了忠君的旗,正需要……用叛国者的血,来染红它!”
“传朕旨意:点将,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