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荀彧理政井有条(2 / 2)

“曹公,少府官坊工艺革新之事,陛下早有明示,将作监会予以技术支持,此事需加快推进。眼下军械缺口,可由少府拨付部分铁料,委托专利工坊中技艺精湛者,按将作监统一标准代为加工,既可解燃眉之急,亦能促其技术提升。具体章程,工曹即刻拟定。”

他又看向陈墨:“陈大匠,北疆军械乃第一要务。将作监需派人入驻代加工工坊,严把质量关,确保如期交付。至于民间农具供应,可与糜竺商议,暂由均输署协调,优先保障专利工坊部分铁料,但价格需平稳,不得借此抬价。”

三言两语,便将一场可能升级为部门大战的冲突,化解为具体可行的协作方案。曹嵩与陈墨对视一眼,虽然各自仍有想法,但对荀彧的安排却挑不出毛病,只能拱手领命而去。

荀彧的理政之才,如同最精密的润滑剂,确保着刘宏设计的这台庞大帝国机器高速且平稳地运转。新政得以越过重重阻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帝国的方方面面。然而,这高效运转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心力交瘁。

他几乎以尚书台为家,每日处理文书至深夜,对各类数据、律法条款、官员背景烂熟于心。他的值房成了新政的神经中枢,任何细微的滞涩都难逃他的感知,并及时予以疏通。刘宏对此极为倚重,曾多次当众赞许:“文若在,朕无西顾之忧。”

但在这井井有条的表面下,暗流从未停止涌动。

袁隗府邸的密室中,炭火盆驱散着雨后的湿寒。几位心腹幕僚正在向称病的袁隗汇报。

“太傅,尚书台如今铁板一块,针插不进,水泼不进。所有政令,经荀彧之手,皆条分缕析,难觅破绽。

“是啊,尤其是钱粮、刑名、官员考绩,皆有其章法,以往那些手段,如今都行不通了。荀文若…真乃王佐之才,可惜…不为我所用。”

袁隗半倚在榻上,闭目养神,闻言缓缓睁开眼,眼中没有丝毫病态,只有深沉的算计:“王佐之才?呵呵…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他荀彧如今站在风口浪尖,替陛下总揽全局,协调万机,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已将自己置于炉火之上。”

他微微直起身,声音低沉:“他事事力求完美,处处维护新政,这满朝上下,地方郡国,因新政而利益受损者,其怨气不敢指向陛下,最终会指向谁?是他荀彧!是他这个新政的总执行官!他协调得越好,新政推行得越快,这怨气积累得也就越深,越重!”

一位幕僚恍然大悟:“太傅的意思是…我们只需静观其变?待其…”

“不。”袁隗轻轻摇头,嘴角勾起一丝冷意,“光是等待,太过被动。要适时…再给他添上几把柴火。让他更忙,让他做出的决策,触及更多人的利益。譬如,下次朝廷若再审议涉及士族田亩、荫客的律法,不妨就让

夜色再次降临,尚书台的灯火依旧。荀彧审阅完最后一份关于在交州试种新式稻种的批复,轻轻揉了揉发胀的额角。窗外万籁俱寂,只有巡夜卫士规律的脚步声由远及近,又渐渐远去。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深吸了一口清冷的空气。帝国正在他的梳理下,沿着陛下规划的轨道隆隆前行,效率远胜前朝。这是他作为臣子的本分,也是他实现“匡扶汉室”理想的途径。

然而,他并非感受不到那潜藏在秩序之下的暗流。曹嵩离去时那隐含不满的眼神,各地士族对新政阳奉阴违的奏报,乃至…来自某些隐秘渠道的、对他个人“专权”的非议…他都心知肚明。

他知道自己身处漩涡中心,一言一行,牵动无数利益。陛下信任他,将这副千钧重担压在他的肩上,他不能退,也不能倒。

“但愿…这机器能一直如此顺畅地运转下去,直至海内承平,国富民强。”荀彧望着星空,轻声自语。但他深邃的眼眸中,也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隐忧。他协调着各方,维持着平衡,但这平衡能持续多久?那些被新政不断挤压的旧日利益集团,他们的耐心,恐怕已经不多了。

尚书台的灯火,照亮了他沉静而坚毅的脸庞,也在这寂静的深夜里,默默承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与期待。帝国的车轮正在他的驱动下高速飞驰,而前方的道路,是坦途,还是更大的风暴,无人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