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郡国学兴教化民(2 / 2)

郗虑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坚定:“石生,且看脚下之路,莫问前程几何。陛下既开此门,吾等只需奋力前行。学问在心,本事在身,何愁没有报国之门?”

他指着墙上悬挂的刘宏亲笔所题“经世致用”匾额,朗声道:“从今日起,我等在此,不仅要读圣贤书,更要学安民术,习强国技!陛下与朝廷,正在看着我们!”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徐州东海郡,郡守糜竺(以其家族力量兼任)则又是另一番景象。凭借糜家的财力和影响力,加上他本人深得新政精髓,郡学办得风生水起。校舍崭新,师资雄厚,不仅教授石经,还开设了简单的商道核算、货殖管理课程,吸引了大量寒门乃至中等人家子弟,甚至连一些中小商贾都愿意将子弟送来,以期将来能进入均输平准署或相关行业。

而在幽州涿郡,新任县令刘备,则将兴办县学与安抚流民、推广新政紧密结合。他亲自督导,将县学建得朴实却坚固,聘请的夫子不仅教授识字明理,还讲解《均输平准法》如何防止谷贱伤农,《专利令》如何保护工匠心血。他以自身的“仁德”之名,耐心劝导百姓,送子弟入学,甚至允许以劳役抵扣部分学杂费用。涿郡县学虽简陋,却充满了蓬勃的朝气。

官学的兴办,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入颗颗石子,涟漪不断扩散,自然也触及了水底的暗礁。

在冀州,袁绍府邸的密室内,几位来自河北大族的代表正与袁绍密谈。

“本初公子,朝廷此举,分明是要掘我等根基啊!若让那些泥腿子都能通过官学爬上来,我等世家颜面何存?日后这河北,还能有我等说话的地方吗?”

“是啊,公子!必须想办法遏制!至少,要让这官学办不起来,或者…办歪!”

袁绍面色阴沉,他如今虽在西园军,但对家乡的影响仍在。他沉吟片刻,道:“硬抗非智者所为。陛下正在风头上。不过…官学需要夫子吧?需要经费吧?需要…‘德高望重’的学者肯定吧?”他眼中闪过一丝冷光,“我们可以‘帮助’郡守大人,推荐一些‘合适’的夫子,或者在经费、地皮上‘协助’一二,让这官学,慢慢变成我们想要的样子。”

几乎同时,在荆州南阳郡,一位名叫诸葛瑾的年轻学子,因家道中落,原本求学无门,得知郡学设立并采用石经教材后,毅然前往。他天资聪颖,刻苦好学,尤其对石经中融入的律法、算学精义表现出极大兴趣,很快便在郡学中崭露头角。像他这样的寒门英才,正在各郡国的官学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而在洛阳,刘宏看着各地陆续报来的官学筹建情况和首批学子名册,目光在诸葛瑾、石韬等一些陌生的名字上略有停留。他知道,这些如今尚显稚嫩的名字,或许就是未来支撑起新汉帝国的栋梁。

夜幕降临,郗虑在魏郡郡学那略显空旷的值房内,就着油灯批阅学子的课业。窗外传来更夫梆子声,清冷而悠长。虽然开学不易,生源不多,但他从这些贫寒学子那求知若渴的眼神和日益进步的课业中,看到了希望。他知道,自己正在执行的,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

然而,下午郡守王韬派人送来的一份“推荐夫子”名单,却让他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名单上的几人,皆是邺城有名的“古儒”,以恪守旧经、反对新政着称。王韬此举,是“好意”协助,还是别有用心?

郗虑提起笔,在名单上轻轻划了一个问号。他知道,兴办官学绝非建几间屋子、招几个学生那么简单。这是一场与旧势力争夺下一代、争夺话语权的无声战争。地方的阻力绝不会轻易消失,只会以更隐蔽、更复杂的方式呈现。

他吹熄油灯,走到窗前,望着夜空中稀疏的星斗。陛下在洛阳点燃了星火,而他这些散布在帝国各处的学官,便是守护火种的人。这星星之火,能否形成燎原之势,照亮新汉的未来?而那些隐藏在黑暗中的手,又会如何扑灭这微弱的火光?

魏郡的夜,很静,但郗虑知道,这寂静之下,激流暗涌。他握紧了拳,目光坚定。这场教化之战,他绝不能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