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蔡邕石经正典籍(2 / 2)

一个平静却带着无上威严的声音从众人身后传来。只见刘宏不知何时,已在卢植及侍卫的陪同下,悄然来到广场。众人慌忙跪迎。

刘宏走到那块最大的碑石前,目光扫过在场所有儒生:“在朕看来,圣人之经典,之所以万世不朽,正因其蕴含治国安邦、利济苍生之大道!朕之新政,朕之新律,其核心‘仁政’、‘公平’,难道不正与孔孟‘仁者爱人’、‘不患寡而患不均’之精神一脉相承?难道不与《尚书》‘明德慎罚’、《周礼》‘刑乱国用重典’之古训暗合?”

他声音渐高,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朕将新政精义刻于石经,非为玷污经典,正是要彰明经典之用!让天下人知道,圣人之道,并非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可以指导当下,富国强民,创造盛世的活水源头!让那些只知道死守章句、空谈道德,却无视民间疾苦、甚至阻挠改革的迂腐之辈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通经致用’!”

他目光如炬,盯着那位李博士:“李博士,你口口声声经义纯粹,那你告诉朕,若经典不能用于解决当今之世的问题,不能利于百姓生计,那它与一堆废竹简,有何区别?!”

李博士在皇帝的目光逼视下,汗如雨下,嗫嚅着说不出话来。

刘宏不再看他,转向蔡邕和所有人,斩钉截铁地说道:“石经第三部分,便是朕亲撰的《昭宁新政论》总纲!朕要亲自告诉天下人,朕为何要改革,朕的目标是什么!蔡师,就按既定方案办!经文校勘,以古文经为本,参酌今文精华,务求准确!新政律法之论,需言辞精准,义理分明,务必使观者能懂,闻者能信!此石经,便是朕之意志,亦是大汉未来之方向!凡有异议者,可即刻退出此工程,朕,绝不强留!”

皇帝如此明确的态度和强大的气场,彻底压倒了所有的质疑和反对声音。那些还想争辩的博士,纷纷低下头,不敢再发一言。

在皇权的绝对支持下,《昭宁石经》的刊刻工程如火如荼地展开。蔡邕以其无与伦比的学识和威望,日夜不休,带领一众学者校勘文字,撰写赞论。太学门前,叮叮当当的凿石声日夜不息,成为洛阳城新的标志性声响。一块块巨大的石碑被逐渐刻满端庄厚重的隶书文字,被依次竖立起来,如同一位位沉默而威严的巨人,护卫着帝国的思想疆域。

石碑的内容,果然如刘宏所定:第一部分是正定的《周易》、《尚书》、《诗经》、《仪礼》、《春秋》五经文本,结束了长期的今古文之争;第二部分是蔡邕结合经义撰写的,阐述仁政、公平、忠君、务实等思想的“赞”和“论”,以及《昭宁律》的核心原则摘要;第三部分,则是刘宏那篇文采斐然、气势磅礴的《昭宁新政论》,系统阐述了他的改革理念和强国蓝图。

这些石碑一经立起,便吸引了无数太学生和洛阳士民前来观瞻、摹拓。新的标准得以确立,皇帝的思想和律法精神,随着这些坚硬的石头,开始向帝国的每一个角落辐射。

然而,就在石经工程接近尾声,蔡邕忙于最后几块碑文的校验时,他的弟子,年轻气盛的顾雍,深夜匆匆从太学带来一个消息。

“老师,”顾雍面色凝重,低声道,“学生近日在太学中,听闻一些博士私下议论,虽不敢明面反对石经,却对陛下将《新政论》与经典并列颇有微词。更有甚者,有人暗中收集石经中某些可能引起争议的字句,尤其是关于‘法贵公平,不别亲疏’以及‘农工商贾,皆为国本’等论述,似乎在酝酿着什么…而且,学生隐约听说,这些议论的背后,似乎有汝南袁氏门人的影子在串联…”

蔡邕执笔的手微微一顿,一滴墨汁落在帛书上,氤开一小团乌云。他抬起头,望向窗外那片在夜色中巍然矗立的石碑林,目光深邃。石碑可以树立文字,却未必能立刻征服所有的人心。思想的统一,远比刀剑的征服更为漫长和艰难。暗流,依旧在涌动。

“知道了。”蔡邧缓缓放下笔,声音平静中带着一丝疲惫,“明日,将最后几篇赞论,再校一遍。尤其是关乎‘君臣’、‘华夷’、‘本末’之处,需字斟句酌,不容授人以柄。” 他深知,这块块巨石,既是新政的丰碑,也可能成为未来风暴席卷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