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修律馆开集贤才(2 / 2)

卢植与荀彧对视一眼,皆看到对方眼中的凝重与坚定。卢植沉声道:“臣等,谨遵陛下圣谕!必以此为准绳,开展修律事宜。”

刘宏转过身,语气放缓:“具体律条之修订,朕不干预。诸公皆乃当世俊杰,学贯古今。如何将朕之要求,与圣人之教、前朝良法融会贯通,制定出一部既公正严明,又符合我大汉国情民风之新律,便仰仗诸公之智慧了。卢师。”

“老臣在。”

“您德高望重,学养深厚,总裁修律馆,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争议,非您莫属。”

“老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所托!”

“文若。”

“臣在。”

“你精通政务,明于制度,负责律法与行政体制衔接之处,以及新律推行之后,各级官府如何运作之细则拟定。”

“臣领旨。”

“蔡师,郑师,二位学究天人,于经典义理、礼法传承理解最深,负责将儒家精义合乎情理地融入新律,并主持新律的释义、教化工作,使天下吏民知法、懂法。”

蔡邕、郑玄拱手应命。

刘宏的任命清晰明确,将修律馆的核心架构搭建起来,以卢植为旗帜,荀彧抓实务,蔡邕、郑玄定学理,形成了一个兼具威望、能力与理论深度的核心团队。

修律馆的工作,自此正式拉开帷幕。馆内日夜灯火通明,争论声、书写声不绝于耳。一条条旧的律文被拿出来反复辩论,取舍增删;新的律条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逐渐成形。卢植以其刚正和威望,居中调和,确保讨论不至于偏离方向;荀彧则以其超凡的逻辑和行政能力,将纷繁的意见梳理归类,形成可供讨论的草案;蔡邕、郑玄则引经据典,为新律条款寻找儒学依据,使其更具说服力和正统性。

表面上,这是一场纯粹的法律修订,但所有人都明白,这背后是皇权与旧士族在意识形态和治理理念上的又一次深刻博弈。每一处条款的修改,都可能触及某些根深蒂固的利益和观念。

数月之后,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昭宁律》的初稿终于在修律馆内初步汇集成册。卢植、荀彧等人看着那厚厚的、凝聚了无数心血的草案,脸上却并无太多喜悦,反而更加凝重。

荀彧指着其中关于“八议”(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古代对特权人物犯罪后减免刑罚的规定)的条款,对卢植低声道:“卢公,此条虽依古礼而设,保留了士大夫部分优容,但陛下之意,显然是想大幅限制其适用范围。杨公等人对此极力反对,认为若过于严苛,将寒尽天下士人之心。明日呈送陛下御览,此处恐有争议。”

卢植抚摸着案上的律典初稿,叹道:“陛下欲立万世之法,追求的是‘法之公平’。而我等受经典熏陶,难以完全割舍‘礼之等差’。二者如何平衡,确是大难题。陛下虽未明言,但其意…恐怕是要将这‘八议’之权,收归皇帝最终裁量,而非律条明文规定之特权啊。”

就在这时,一名小吏匆匆入内,在荀彧耳边低语几句。荀彧脸色微变,对卢植道:“卢公,刚得到消息,太傅袁隗明日欲联合几位宗室老臣,就修律之事向陛下进言,声称新律草案‘过于激进,有违祖制’,恐…恐对明日陛下御览律稿不利。”

卢植花白的眉毛猛地一扬,眼中闪过一丝厉色:“果然来了!文若,你立刻将草案最后梳理一遍,尤其是关键争议之处,标注清楚。明日面圣,你我需有万全准备。这部新律,绝不容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阻挠!”

窗外,风雪更急。一场围绕帝国根本大法的风暴,即将在德阳殿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