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太尉印信授义真(1 / 2)

麟德殿内,时间仿佛被无形的力量凝固。方才还隐约可闻的丝竹余韵彻底消散,连烛火燃烧的噼啪声都显得格外刺耳。所有人的目光,如同被磁石吸引,死死钉在御座之上那道玄色身影。空气稠密得几乎令人窒息,每一次呼吸都需耗费偌大力气。

刘宏静立在那里,身形挺拔如松,面容平静无波,唯有那双深邃的眼眸,在扫过台下神色各异的臣工时,偶尔掠过一丝掌控全局的锐芒。他清晰地感受到台下涌动的暗流——皇甫嵩与卢植认命般的沉寂,何进劫后余生般的松懈,袁绍等人压抑的躁动,以及更多将领们难以掩饰的忐忑与观望。

铺垫已然足够,情感也已到位,障碍亦在皇甫嵩与卢植那艰难的表态中被悄然挪开。是时候,落下那枚足以定鼎乾坤的棋子了。

他没有去看身旁侍立的宦官,也没有征询任何人的意见,只是微微抬起下颌,目光如炬,直接投向依旧跪坐在席位上,脸色灰白、眼神略显空洞的皇甫嵩。

“皇甫爱卿,”刘宏开口了,声音清越,打破了那令人难堪的寂静,也瞬间揪紧了所有人的心,“卿之忠勇,国之柱石;卿之功绩,彪炳史册。朕,与大汉,皆铭记于心!”

他的话语充满了毋庸置疑的肯定,随即话锋如剑,直指核心:

“然,正如朕方才所言,朕实不忍见爱卿再受边关风霜之苦,鞍马劳顿之艰。这驰骋沙场、决胜千里之责,当交由年富力强之俊杰承担。”

话音未落,殿内已是落针可闻。终于要来了!皇帝要如何安置这位功高盖世的老将?

刘宏的目光扫过全场,将众人或紧张、或期待、或不安的神情尽收眼底,最后重新定格在皇甫嵩身上,语气变得庄重而极具仪式感:

“然,柱石不可轻移,国器仍需重托!朕思之再三,以为能配得上皇甫爱卿之功勋、才干,并能令朕安心托付国政者,非太尉一职莫属!”

“太尉”二字,如同九天惊雷,猛然在麟德殿炸响!

嗡——!台下顿时响起一片难以抑制的、低低的哗然与吸气声!

太尉?!三公之首!名义上掌管全国军政,地位尊崇无比,乃是人臣所能达到的极致!自光武中兴以来,此职多为尊崇元老重臣的加官,或由皇帝亲信担任,其实际权柄时大时小,但无论如何,其象征意义和地位是无与伦比的!

陛下竟然将太尉之位授予皇甫嵩?!这……这哪里是剥夺权力?这分明是给予了更高的荣誉和地位!

然而,在场的都是浸淫官场多年的精明人物,短暂的震惊之后,迅速品味出了这其中的玄机。太尉地位虽尊,但在陛下已然设立“枢密院”总揽军机决策,并大力提拔讲武堂新生代将领直接统兵的背景下,这个“总领全国军政”的职权,究竟还能剩下多少实实在在的内容?恐怕更多是象征意义和咨询顾问之责!

这分明是明升暗降!以极高的荣誉和地位,换取其对军队的直接控制权!

好手段!好一个“体恤功臣”!好一个“入主中枢,辅佐君王”!几乎所有人都瞬间明白了皇帝的真实意图,心中寒意陡生。

就在众人心念电转之际,司礼宦官已手捧一个覆盖着明黄锦缎的紫檀木盘,躬身趋步上前。盘中盛放的,正是那枚象征着大汉最高军事荣誉(名义上)的太尉金印,以及与之配套的龟钮和绶带。印信在烛火下流转着沉甸甸的金色光泽,仿佛凝聚了无数的权柄与历史。

刘宏亲手掀开锦缎,目光沉静地看向皇甫嵩,声音带着一种不容抗拒的威严与期许:“皇甫爱卿,上前听封!”

皇甫嵩身躯肉眼可见地剧烈一震。他猛地抬起头,望向那枚近在咫尺、却又仿佛远在天边的太尉金印,脸上的血色瞬间褪尽,又迅速涌上一股复杂的潮红。他的嘴唇微微颤抖着,那双曾经执掌千军万马、稳定如山的大手,此刻竟有些不受控制地发颤。

太尉!他岂能不知此职如今的虚实?这金印入手,便意味着他从此告别了金戈铁马的生涯,告别了那令行禁止、一呼百应的军旅权势,将被高高供奉于庙堂之上,成为陛下身边一位位高权……不,是位高而权渐轻的“顾问”!

一瞬间,无数的画面在他脑海中飞闪而过:沙场喋血,将士用命,陛下的信任与重托,叔父皇甫规那封措辞严厉的家书,家族子弟未来的命运……所有的挣扎、不甘、落寞,最终都化为一声无声的叹息,湮灭在他那骤然变得灰暗的眼眸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