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枭没有回答他这个愚蠢的问题,只是对身旁的部下淡淡道:“按名单抓人,清除所有关联据点。那个将作监的匠户,以及太学里散播谣言的学生,一并处理掉。”
“是!”部下领命,立刻有人将一份写满了名字和地址的绢帛展开,开始对照着进行下一步行动部署。
地窖内的太平道细作们面如死灰,他们直到此刻才明白,自己的一举一动,早已在对方的监视之下,所谓的秘密集会和行动计划,不过是个笑话。
这一夜,如同地窖中的场景,在洛阳城的多个角落,以及刚刚被官军收复的邺城、广宗等地的阴暗面,同步上演。
在邺城,一名试图在夜间向水源投毒的太平道死士,被潜伏在旁的暗行成员当场擒杀。
在广宗,几个伪装成难民、准备在官军粮草囤积点纵火的细作,还没等靠近,就被清理。
甚至在通往洛阳的漕运码头上,一艘看似运载普通货物的商船,也被暗行联合水军扣下,从夹层中搜出了大量准备运往北方的违禁兵器图纸和密信。
御史暗行如同一位高明的医生,手持手术刀,在帝国庞大的肌体上,精准地剜除着那些已经化脓溃烂,或者即将病变的“毒瘤”。他们依据长期以来(尤其是通过王朔等内线)搜集到的详尽情报,按图索骥,精准打击,几乎没有漏网之鱼。
他们的行动,有效地防止了太平道残部在后方制造大规模的混乱和破坏,避免了可能出现的里应外合,保障了前线大军的后勤供应和后方社会的稳定秩序。那些试图散布的恐慌言论,也往往刚刚冒头,就被更快、更权威的官方信息所覆盖和扑灭。
数日后,一份关于此次大规模肃清行动的详细报告,被玄枭以密奏形式,直接呈送到了刘宏的案头。
刘宏在温室殿内仔细翻阅着。报告上罗列着一个个被拔除的据点,一个个被抓获或处决的细作名字,以及缴获的密信、物资清单。他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但眼神深处,却闪过一丝满意。
“做得好。”他合上奏报,对侍立一旁的荀彧道,“暗行此番,居功至伟。若非他们提前布局,清除内患,前线将士岂能安心作战?后方州县,又焉能如此迅速安定?”
荀彧躬身道:“陛下圣明,设立暗行,确是高瞻远瞩。如今内患已清,钜鹿张角,已成瓮中之鳖,覆灭在即。”
刘宏点了点头,目光再次投向北方。是的,表面的敌人正在被消灭,隐藏的毒刺也被一一拔除。然而,他心中并无丝毫放松。他深知,权力的斗争从未停止,旧的威胁消除,往往意味着新的挑战即将出现。那些在平叛过程中若隐若现的,诸如幽州刘焉那般暧昧不明的态度,以及其他一些地方实力派在这场动荡中的沉默与观望,都让他保持着高度的警惕。
“传令玄枭,”刘宏沉吟片刻,吩咐道,“肃清行动可暂告一段落,然监控不可松懈。重点,转向那些在平叛中‘异常安静’的人和地方。朕要知道,他们到底在想什么。”
“是。”荀彧心领神会,知道皇帝的视线,已经开始投向更深远的地方。
暗处的厮杀,暂时告一段落。但阳光下的博弈,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