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曹操献抚剿并行(2 / 2)

“其三,兴修水利!凉州并非全然贫瘠,乃缺水所致!战后,当由朝廷主导,招募流民、降羌,以工代赈,大规模兴修水渠、坎儿井,引雪水灌溉戈壁。田地得以耕种,百姓有了活路,谁还愿意硬而走险?此谓‘固本’!”

“其四,开通羌道!以往汉羌隔绝,互不了解,易生猜忌摩擦。当效仿北疆互市之策,于凉州险要关隘之外,择址设立官市,允许羌人以牛羊、马匹、皮毛,交换我汉家盐铁、布匹、粮食。并鼓励汉商深入羌地,传播我汉家文明。同时,修建道路,连接羌地与州郡,使信息畅通,商贸繁荣。往来多了,隔阂自消。此谓‘通络’!”

曹操的声音在殿内回荡,将军事打击、政治分化、经济重建、文化融合紧密结合,构成了一套立体而长远的方略。这已远超一个单纯武将的思考范畴,展现出了深刻的政略眼光。

袁隗张了张嘴,想反驳,却发现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曹操的策略,既维护了朝廷威严(严惩首恶),又考虑了现实困境(招抚胁从),更着眼于根本解决(兴修水利、开通羌道),几乎无懈可击。

卢植眼中露出激赏之色,微微颔首。

刘宏静静听着,手指在御案上轻轻敲击,眼中的光芒越来越亮。曹操这番论述,深深说到了他的心里。他想要的,从来不只是打赢一场仗,而是如何从根本上消除帝国的隐患。曹操此策,与他在北疆推行屯田、互市的思路一脉相承,甚至更为系统!

“好!好一个‘立威、攻心、固本、通络’!”刘宏猛地一拍御案,霍然起身,脸上多日来的阴霾一扫而空,“曹孟德!朕果然没有看错你!此《平羌策》,高屋建瓴,深谋远虑,非大将之才不能为也!”

他目光灼灼地看向曹操:“卿既有此良策,可愿随皇甫车骑西征,将此四策,付诸实践?”

曹操心中剧震,他上此策,虽有献策之心,却也未料到皇帝竟如此看重,直接赋予他实践之权!他立刻跪倒在地,声音因激动而略显颤抖,却依旧坚定:“陛下信重,臣敢不尽心竭力!纵使肝脑涂地,亦要助皇甫车骑平靖西凉,并将此安边之策,播于羌地!”

“好!”刘宏意气风发,“即日起,曹操擢升为平羌参军,秩比二千石,随皇甫嵩西征,参赞军事,专司招抚、屯田、互市等相关事宜!准你临机专断,有事可直接上奏于朕!”

“臣,领旨谢恩!”曹操深深叩首。

这道任命,再次在朝堂引起不小震动。参军之职虽非主将,但“秩比二千石”和“专司招抚屯田互市”、“临机专断”、“直奏于朕”这几项权力结合起来,其地位和影响力,已然非同小可!皇帝这是要大力栽培曹操,并让他成为西征大军中,执行其长远战略的关键人物!

袁隗等人脸色有些难看,却也无法再出言反对。

消息传到即将出发的皇甫嵩耳中,这位老帅抚须沉吟片刻,对身旁亲随道:“曹孟德,非常人也。陛下以此人辅我,西凉之事,或可有为。”他并未因曹操被赋予特殊权力而感到不快,反而有种得力的欣慰。

曹操府中,他连夜整理行装,灯下再次细读自己写的《平羌策》,心中豪情与压力并存。他知道,这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也是一个艰巨的挑战。西凉不是北疆,那里的情况更为复杂,地方势力盘根错节,羌汉矛盾根深蒂固,还有一个……据密报所言,不太安分的董卓。

他能否将自己的策略,在血与火的西凉大地上变为现实?

就在曹操随皇甫嵩大军开拔,踏上西征之路的数日后,一封来自陇西的密报,再次悄无声息地呈送到了刘宏的案头。密报中提到,董卓对朝廷派来“参赞军事”的曹操似乎颇不以为然,曾于酒后对部下言:“黄口小儿,懂得什么羌事?带着几卷破竹简,就想来指手画脚?这西凉的仗,还得靠咱们手里的刀把子!”

刘宏看着密报,眼神幽深。他预感到,曹操的西凉之行,绝不会顺利。真正的考验,或许不在战场,而在战场之外的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