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植深深一揖:“陛下放心,臣必竭尽全力,保后方无虞。只是陛下此行,关山万里,务请保重龙体,一切以安全为上。”
刘宏拍了拍他的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中。
出发之日,天气晴好。刘宏并未乘坐那需要数十人抬挽的奢华玉辂,而是选择了一辆经过陈墨监制改良的四轮安车,以坚韧木材制成,配以初步实验性的青铜减震机构,由四匹神骏的河西大马牵引,既显威仪,又不失轻便与坚固。
队伍出了洛阳北门,并未做过多的停留与展示,便在羽林精骑的护卫下,以稳定的速度向北行进。旌旗仪仗虽有,规模却远小于规制,更多的是实用性的军旗与标识。
沿途百姓听闻皇帝北巡,纷纷涌上官道两旁跪拜,山呼万岁。他们看到的是与想象中不同的、更加精干朴素的队伍,感受到的是一种与民同苦、务实奋进的新气象,这对于凝聚民心士气,效果远超任何浮华的排场。
刘宏并非一直待在车驾内。他时常下令停车,步行至路边的田埂,察看春耕情况,与老农交谈,询问今年的种子、农具是否充足,赋税可有减轻。他也多次召见沿途郡县的官员,听取汇报,但问得最多的不是歌功颂德,而是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行至河东郡时,他甚至临时改变路线,去视察了一处正在兴修的水利工地。看到役夫们在官吏的组织下井然有序地劳作,使用的是改良后的工具,他不禁点头,对随行的荀彧和学员们说道:“民力可用,亦需善用。兴修水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政者,当以民生为本。”
这一切,都被随行的讲武堂学员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他们看到的皇帝,不是深居宫闱的神秘天子,而是一位励精图治、关心民瘼、注重实际的君主。这种言传身教,比任何经典说教都更为深刻。
曹操作为学员领队,更是感触良多。他亲眼见证了刘宏是如何将宏大的战略与细微的民生结合起来的,这对他日后“治世之能臣”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队伍一路北行,经并州,过太原,最终在旬月之后,抵达了雁门郡。得知皇帝御驾亲临,整个边境防线都沸腾了。皇甫嵩率领一众将领,出营十里相迎。
当看到那支风尘仆仆却军容鼎盛、纪律严明的队伍,尤其是看到皇帝本人精神奕奕地从那辆朴实的安车上走下时,所有迎接的将士都激动万分,齐刷刷跪倒,声震四野:“恭迎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刘宏亲手扶起皇甫嵩,看着这位为自己镇守北疆、鬓角已添风霜的老将,动容道:“将军辛苦了!将士们辛苦了!朕,来看你们了!”
是夜,雁门郡守府临时改设的行在内,灯火通明。刘宏顾不上旅途劳顿,立即召集皇甫嵩、荀彧、曹操等核心人员议事,详细了解前线最新态势以及北疆各项改革的推进情况。
然而,就在会议即将结束时,一名曹操带来的讲武堂学员,在整理随行装备时,于一辆物资车的车辕底部,发现了一个极其隐秘的夹层,里面藏着一枚非金非木、刻有诡异蛇形纹路的黑色令牌!
这令牌并非汉军制式,也不同于已知的鲜卑或匈奴任何部落的图腾!
它是什么时候,被谁,以何种方式,放到了皇帝北巡队伍的物资车上的?
其目的何在?
一股寒意,悄然掠过在场所有人的心头。皇帝北巡鼓舞士气的阳光之下,一丝诡谲的阴影,已然如毒蛇般,悄无声息地缠绕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