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北玄的决断,如同一道冰冷的闸门,将“伏羲”计划中最为激进和危险的可能性暂时封存。“防御”与“监控”成为了新的核心关键词,整个719厂的研究重心,伴随着一种劫后余生的凝重,开始了艰难的转向。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内部努力消化“失控涟漪”带来的震撼,并试图构筑信息层面的“马奇诺防线”时,外部的压力以一种更加正式、却也更加咄咄逼人的方式,骤然降临。
外交的惊雷
一份由国及其数个核心盟友联合签署的、标注为“最高紧急”的外交照会,通过特殊渠道,被直接送抵共和国外交部。照会的标题,充满了火药味——《关于在亚太地区不明高危技术活动及其对战略稳定构成严峻风险的联合质询》。
照会正文,措辞“严谨”而尖锐:
· “……多个缔约国独立且可交叉验证的监测数据表明,近期在亚太特定区域,持续存在无法用现有科学认知解释的、具有高度指向性和潜在军事用途的异常物理现象……”
· “……这些现象包括但不限于:特定空域持续性的、非自然背景时空结构扰动;无法追踪源头的、具有复杂调制特征的未知类型能量辐射(暂命名为Ω辐射);以及多次观测到的、与上述异常存在高度关联性的、大规模智能化电子欺骗行为……”
· “……上述活动严重破坏了地区既有的军事透明度与战略信任基础,对航行自由、飞行安全及全球战略稳定构成了不可接受的现实风险与深远威胁……”
· “……根据相关国际公约精神及维护全球战略稳定的共同责任,我们敦促(共和国)方面立即就上述技术活动的性质、目的、控制机制及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充分、透明、可验证的说明与澄清……”
这份照会,如同一颗精心包装的外交炸弹。它没有直接指控,而是巧妙地利用了“异常现象”、“未知风险”、“透明度”等词汇,将719厂的技术突破,包装成了一个对“全人类”构成威胁的不明危险物,并将其置于国际道义的对立面。
舆论的暗流
几乎在外交照会送达的同时,一场精心策划的舆论攻势也在全球范围内悄然启动。
数家具有深厚西方背景的权威科技媒体和智库,几乎同步发布了“深度分析报告”。这些报告引用了“匿名专家”和“独立研究数据”,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亚太上空的神秘面纱”、“一种可能重新定义战争规则的‘认知迷雾’”,并煞有介事地探讨其可能引发的“误判风险”、“军备竞赛失控”乃至“人工智能主导的末日场景”。
报道刻意模糊了技术与科幻的边界,既渲染了技术的强大与诡异,又突出了其不可控与不透明,成功地在国际精英阶层和普通民众中,播下了怀疑与恐惧的种子。
“他们在试图塑造叙事,”林雪向陈北玄汇报舆情分析时指出,“将我们塑造成一个危险的、不负责任的、掌握了不可控力量的‘规则破坏者’。这将为我们后续的任何行动,无论是技术展示还是外交回应,都套上沉重的枷锁。”
高层的定力与智慧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外交与舆论双重夹击,首都的最高决策层展现出了惊人的定力与战略智慧。
公开层面,外交部发言人仅以“注意到了相关照会,将予以认真研究”的标准措辞予以回应,并未落入对方预设的辩论陷阱,保持了最大程度的战略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