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镜花水月(2 / 2)

“水月”的代价

然而,“镜花”的绽放,并非没有代价。

首先,是巨大的能源消耗。维持这种大规模、高保真的虚假信号模拟,对“探针”节点网络的后备能源提出了严峻挑战,部分区域的节点续航时间被显着缩短。

其次,为了模拟逼真,系统不得不将部分计算资源从真实目标监测中剥离出来,用于维持“幻影”的生成与运动逻辑,这在一定程度上,略微降低了其对真实、突发威胁的极限响应速度。

最关键的,是风险。尽管“镜花”系统经过了精心设计,尽可能模拟敌方已知平台的特征,但任何模拟都与真实存在细微差别。一旦被最顶尖的对手分析出这些差别,并意识到这是人为的欺骗,那么他们就有可能逆向推导出“探针”系统的一部分工作机理和操控能力。

“我们是在走钢丝。”赵磊不无担忧地对陈北玄说,“用我们最锋利的矛,去伪装成一块石头。效果很好,但稍有不慎,就可能让对手看清了矛的材质。”

陈北玄对此心知肚明。“‘镜花’只是权宜之计,是为‘伏羲’争取时间的烟雾。”他平静地回应,“真正的胜利,不在于让他们永远看不清,而在于当他们自以为看清的时候,我们已经拥有了他们无法理解的新维度。”

催化与裂痕

“镜花”计划带来的外部混乱,意外地催化了“伏羲”项目的内部进展。

面对外部对手因困惑而进行的、更加频繁和多样的探测尝试,反而为季岚团队提供了更多、更复杂的“真实世界”数据。那些试图穿透“镜花”迷雾的各类探测信号(雷达波、激光、甚至声波),它们本身在“幽灵面纱”效应场中产生的、叠加在“幻影”之上的次级扰动,成为了研究物理信号与探测行为之间关联的绝佳样本。

“看,当对方试图用高频雷达扫描‘幻影’区域时,其雷达波与我们的效应场相互作用,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带有‘探究意图’的复合扰动模式!”苏桐兴奋地向季岚展示着新的发现,“这种模式,与对方仅是例行巡逻路过时产生的扰动,在统计特征上有显着区别!”

这微小的区别,正是“伏羲”计划梦寐以求的、将“物理存在”与“行为意图”关联起来的关键线索之一!

然而,高强度、双线并行的压力,也开始在719厂内部催生出裂痕。长期处于“深渊”级别的保密与工作压力下,部分研究人员的精神状态达到了极限。一些关于“技术失控”、“引发不可预测国际后果”的私下担忧开始流传。尽管林雪的安全网络迅速遏制了这些言论的扩散,但潜藏的情绪却如同暗流,在平静的表面下涌动。

光与影的博弈愈演愈烈。一方在外部布下重重迷雾,另一方在内部探寻着感知的终极奥秘。而维系着这危险平衡的,是持灯者们坚定的意志,以及对那道尚未降临、却必将照亮认知黑暗深渊的“伏羲”之光的信念。

镜花水月,迷乱了对手的眼。而真正的深渊,正在回响着探索者孤寂而坚定的脚步声。